艾灸足三里常用的灸法
足三里是常灸和針刺的穴位,可以強壯身體調解脾胃,日本在艾灸文化的發展上做的很好,至今日本仍流傳有“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飛”的諺語。
其實灸法為我國所傳,唐朝名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币馑际钦f使足三里穴常常保持濕潤的狀態,即常灸足三里,久之使穴位處出現小水皰、結痂,形成瘢痕,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效。此即今之所言“瘢痕灸”,是古人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經驗總結。孫思邈本人常用此法,至年老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壽至百歲。我國歷代許多醫家亦把保健灸視為生平大事,定期施灸。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重要穴位,位于外膝眼直下三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古今大量的針灸臨床實踐都證實,足三里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刺激足三里穴,可調節胃腸蠕動及胃酸分泌,增加白細胞數量并增強其吞噬功能,提高機體免疫抗病能力。長期灸足三里,還可以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預防血管硬化及中風發生。
足三里的具體施灸方法為:將艾絨(艾條去其外包裝紙即是)捏成麥;螯S豆大小的圓錐形艾炷,置于穴位上,用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著,當艾炷將要燃盡,皮膚感到灼熱時,迅速將其按滅,同時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穴位周圍,以減輕疼痛。每次3~5壯(炷)。只要灸幾次,再灸就不會感覺太痛。初灸之后,皮膚局部會變黑、變硬、結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有水皰,可以按壓排出液體再灸;如果痂皮脫落,可以用敷料覆蓋,等結痂后再灸。此法即為“瘢痕灸”,是一種簡便效驗的方法。應用時應注意消毒,保持局部干燥清潔,以防感染。另外,還可以用“艾條灸”法,將艾條(醫藥店中有賣)點燃,燃頭對準足三里穴,距離以皮膚感到溫熱為度,每次10~15分鐘。還有一種最簡便的刺激方法,即大拇指按壓穴位,可加上揉動,直至局部有酸脹發熱的感覺。
艾灸足三里貴在堅持。如果能做到定期施灸、長期不懈,定可收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之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