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饅頭灸
敦煌醫學世界聞名,《灸經圖》為后世研究針法、灸法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在敦煌民間也有一些特殊的灸法流傳。筆者在酒泉工作期間,經常有來自敦煌的患者提起產后饅頭灸。去年有幸和來自敦煌的幾位中醫同仁交流后,將在當地民間流傳的灸法——產后饅頭灸,整理介紹給讀者。
產后饅頭灸是針對產后痹癥的一種治療辦法。產后痹癥主要是指產婦在產褥期間,由于風寒濕邪稽留,出現惡風惡寒,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著,關節活動不利,甚則關節腫脹等癥狀。又因為產婦明顯怕風,稍有微風即感“寒風入骨”,所以民間俗稱為“產后風”。究其原因是婦女在生產時,筋骨腠理大開,身體虛弱,風寒入侵,客于經絡、關節、肌肉,致使經脈痹阻,氣血運行不暢,瘀滯作痛。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一旦“寒邪入骨”,筋骨與腠理閉合后,風濕寒邪不得排出,病邪長期滯留于體內,遷延難愈。民間素有“月子病,用針也挑不盡”,來形容該病之難治。流傳于敦煌民間的饅頭灸,針對產后體虛,風寒濕邪稽留等特點而設,頗受當地百姓歡迎。
適應癥:產后痹癥,辨證屬產后體虛,風寒濕邪稽留阻絡者。一般產后發病即可施灸,時間不必過于拘泥。
施灸方法
1.材料準備:①上等艾絨若干制成空心艾團數個。艾團如窩頭狀為空心結構,依據施灸部位可大可小。因施灸時如同一個饅頭放在患者身上,當地百姓形象地稱之為“饅頭灸”。②艾灸器和艾灸圈的制作。艾灸器就是臨床常用的艾灸盒,下面加一層紗網,防止灰燼落下燙傷皮膚。艾灸圈是取直徑約20厘米的方形氈墊若干,依據艾團大小在其中心剪一個圓圈,每次需艾灸圈3~4個。
2.施灸方法:選定施灸的腧穴范圍,在其上墊一合適的艾灸器,將制好的空心艾團放置其上點燃,隨著空心艾團下面的溫度慢慢上升,患者有灼燙感覺時,操作者將艾灸器輕輕端起,下面添加一個氈墊,小心放回艾灸器,如此反復,也可上下左右移動來回施灸,使皮膚發紅、發熱、發燙,直到艾團燃盡,放置另外一個艾團即可。每個艾團燃盡約需30分鐘,一般每個部位1~2個艾團,可依患病部位和病情輕重而加減。每周一次,4次為一療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