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的目的及原則
“治未病”是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治未病”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在疾病發作之前或未進一步發展之際阻擋病變發生發展的趨勢,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是位極重視治未病的醫家,他比較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個層次,“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反復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
什么是“未病”呢?首先“未病”為“無病”,即肌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狀態。其次,“未病”為病而未發,即健康到疾病發生的中間狀態,與現在流行的“亞健康”概念不謀而合,F在,已經可以對其中的一些信息進行識別、診斷和治療了。再則,“未病”可以理解為已病而未傳。根據疾病轉變規律及器官相關法則,身體某一器官已有病,會影響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
中醫治未病的目的及原則:目的之一就是保證健康,延長人生命的期限;目的之二是提高生活的質量。以下是中醫治未病的原則:
1、道法自然,平衡陰陽——也就是說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時季節中必須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人體的生理活動才能保持正常。
2、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當代社會的多發病,中醫學的養生觀脫胎于道儒等諸子百家養性的思想,因此中醫學歷來重視心理保健在養生“治未病”中的作用。
3、飲食調理,以資氣血——這是“治未病”的上策,即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術。每個人的飲食應按其不同體質而有所取舍,不要片面追求一飽口福。
4、強身健體,動靜相宜——平時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以促使血脈流通,氣機調暢,從而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要做到勞逸結合,使活動有益于身心。
5、增強正氣,規避邪氣——因為疾病的發生涉及到正氣和邪氣兩方面的因素,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基礎,邪氣侵犯是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所以預防疾病發生也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一是培養正氣,提高肌體的抗邪能力;二是采取多種措施防止病邪侵襲。首先是增強正氣:一方面重視精神調養;另一方面還可以用藥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增強體質,提高抗邪能力,預防疾病發生。其次要規避邪氣:要注意飲食清潔,防止病從口入;藥物預防,驅除邪氣,提高免疫機能;愛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維持環境衛生,防止污染等。
6、早期診治,防病傳變——疾病發生后,各有一定的轉變規律,應該根據其規律采取阻截措施。在臨床上對一切疾病的治療,都是越早越好。《黃帝內經》亦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的說法。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是位極重視治未病的醫家,他比較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個層次,“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反復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
什么是“未病”呢?首先“未病”為“無病”,即肌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狀態。其次,“未病”為病而未發,即健康到疾病發生的中間狀態,與現在流行的“亞健康”概念不謀而合,F在,已經可以對其中的一些信息進行識別、診斷和治療了。再則,“未病”可以理解為已病而未傳。根據疾病轉變規律及器官相關法則,身體某一器官已有病,會影響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
中醫治未病的目的及原則:目的之一就是保證健康,延長人生命的期限;目的之二是提高生活的質量。以下是中醫治未病的原則:
1、道法自然,平衡陰陽——也就是說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時季節中必須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人體的生理活動才能保持正常。
2、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當代社會的多發病,中醫學的養生觀脫胎于道儒等諸子百家養性的思想,因此中醫學歷來重視心理保健在養生“治未病”中的作用。
3、飲食調理,以資氣血——這是“治未病”的上策,即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術。每個人的飲食應按其不同體質而有所取舍,不要片面追求一飽口福。
4、強身健體,動靜相宜——平時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以促使血脈流通,氣機調暢,從而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要做到勞逸結合,使活動有益于身心。
5、增強正氣,規避邪氣——因為疾病的發生涉及到正氣和邪氣兩方面的因素,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基礎,邪氣侵犯是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所以預防疾病發生也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一是培養正氣,提高肌體的抗邪能力;二是采取多種措施防止病邪侵襲。首先是增強正氣:一方面重視精神調養;另一方面還可以用藥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增強體質,提高抗邪能力,預防疾病發生。其次要規避邪氣:要注意飲食清潔,防止病從口入;藥物預防,驅除邪氣,提高免疫機能;愛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維持環境衛生,防止污染等。
6、早期診治,防病傳變——疾病發生后,各有一定的轉變規律,應該根據其規律采取阻截措施。在臨床上對一切疾病的治療,都是越早越好。《黃帝內經》亦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的說法。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