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治未病”
中醫五絕網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07-01-11 第07版 )”上工“治未病”。“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全世界普遍的難題,這必然導致醫學的變革。而中國傳統醫學“治未病”的理念,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怎樣將這一理念真正落實于人類?昆侖-炎黃“治未病”健康保障模式(KY3H模式)為此開創了一條可行之路。本報特辟專刊介紹我國專家、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探索。
健康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8%——10%生產力的提高是由于國民健康狀態改善而實現的。三分之二的疾病和過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引起人類死亡的因素,70%以上是能被人所控制的。中醫對防病、養生有獨特的優勢,古人早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
后世的醫家將“治未病”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變”,三是“已病早治”。
“未病先防”即是在沒有疾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既病防變”是指對已經發病要防止疾病進一步地發展和惡化。中醫之辨證論治的精髓在于動態地觀察疾病的變化,十分重視標本先后緩急之治。“已病早治”是指已經發病要及時治療。
“上工治未病”要求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在“未病”時、在疾病發生前采取積極措施。中醫學在長期醫學實踐的積累過程中,對“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樣式多種、角度各異、簡驗便廉的干預手段。中醫學除了使用中藥或中成藥保健預防外,更重視通過養性來調暢情志,規律而適度運動,辨體質施膳食,輔以針灸、沐足、按摩、導引等方法內外綜合調整身心。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中醫的養生理論核心是“調和陰陽”,通過協調陰陽、保陽益陰,重視保養“精、氣、神”,堅五臟,通經絡,調氣血以達養生之目的。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及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顯著增高,治療這些疾病的醫療費用也呈高速增長態勢。我們在進一步提高疾病診治水平的同時,更要將視點前移,把關注的重點放在預防上面。降低發病率,延長壽命,提高生存質量,進而為國家與人民分憂,降低醫療衛生總體費用顯得非常迫切與必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