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保健第 2 頁
以上中醫的療疾治未病方法,就像是修理機器一樣,不等機器不能運轉,而發現機器有了缺潤滑油或輕微的異常響聲,或只是有的螺絲稍微松動,雖然沒有任何零件損壞時,就要進行調整修理,以免造成缺油、螺絲松動等引起機器的損傷。又如:既然發現某種物體與另一種物體摩擦,已經產生了火花,就要及早消除產生火花的因素,消除隱患,這就是救治在火災之前,也可以說是“救治未火災”。
在臨床上,屬于中醫療疾治未病的范疇很多,如:困倦乏力、四肢酸軟、失眠多夢、口干舌燥、心煩意亂、飲食無味、大便失調,小便黃赤,形寒肢冷,過度肥胖,頭暈目眩,胸滿腹脹,肩背沉緊,少氣懶言,心悸氣短,多食善饑,食少而脹,兩眼干澀,視物模糊,迎風流淚等;還有諸多氣滯血瘀,固定的或移動的寒痹、濕痹,風痹,串氣疼痛,移走疼痛以及蟻行癥狀等等,用現代儀器或檢驗手段又很難找出病位的所在,被現代醫學定為亞健康狀態,實際上,這些癥狀就屬于“病”發之前之“疾”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醫根據四診進行八綱辨證,就可以區別陰陽、虛實、寒熱所屬,采用各種適宜的方法對癥治療,就可以把諸多癥狀消除,避免了由疾向病發展,這就是實際意義的中醫治未病之一。
2、中醫治未病是養已病之臟,而治未病之腑;這是根據疾病在臟腑間相傳理論確定的,不能追著病治,要迎著病而治;不能只知治淤,更應防腐防變;不能只治病灶,更要治療無病灶的病因之位。
《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以上這段經文,字簡而意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這一句,本身就滲透了兩層含義,一是說明圣人治病的觀察入微,及早發現疾病的初發階段,將疾病消除于“疾”的時期;二是說明病已成,受病之臟腑陰陽俱虛,氣血已亂,已經達到虛不受補、實不受瀉的危重階段,所以,經文的后一句,“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說明了本臟腑受病之深,如果再直接在這個病灶下功夫,這個臟腑的吸收、排泄等功能幾乎喪失,盡管用了看似有效的藥物或治療方法,由于這個部位不能正常吸收藥物的勁力,達不到預期的療效,所以,不能等著口渴了再打井,臨戰再磨刀,應該盡量發現早期癥狀,早期治療。一旦出現已病已亂之病灶,也不能直接治療受病之位了,必須找到與病灶關聯密切的病因之位,就如《靈樞經•逆順》篇中所論的:“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也就是說,與病灶密切關聯的臟腑部位,雖然未受病,但是,病灶之邪卻來源于此;比如:某些腸炎,是由于心火下移小腸而導致小腸發病的,如果直接治療腸炎,療效就會差些,如果直接消除心火之病源,則猶如釜底抽薪,此時的心臟雖然沒發病,但也是處于有“疾”存在的時期,消除心火的過程,也就符合了經文所說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如果是在病灶不是太亂太盛的階段,一是治其病源之臟,如同消除心火一樣;二是對病灶予以適宜的治法;這樣,就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使疾病愈而不易復發;這應該才是《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之本意。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