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保健
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保健,往往容易讓人們的認識有所模糊,更容易引起人們認為中醫治未病就是無病先治,無病先用藥的錯誤認識。中醫治未病思想和理論,來自于中醫古籍,要分清什么是治未病,什么是養生和保健,必須縱觀古籍中的論述,不能斷章取義,才能理解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保健的真正內涵。
一、中醫治未病
所謂“治未病”,首先要注重“治未病”一詞中的“治”字,既然是“治”,就說明身體有問題才需要“治”,與健康之人的“養生”和“保健”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將中醫治未病與中醫養生保健混為一談。
“治未病”一詞首見于《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縱觀以上兩段經文,可以發現,中醫治未病有以下含義:
1、中醫治未病是治“疾病”之“疾”,不是對健康人治療,是把疾病消除在有不舒適感覺或癥狀的亞健康狀態,也就是把疾病消除在“疾病”的“疾”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小毛病時期。
《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這里就明確說明了一個問題,病雖然未發,卻已可以見到患者體表有了色澤變化,所以,這時治之,稱為“治未病”。那么,此時的治未病又是治的什么病呢?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癥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于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
再者,清代《世補齋醫書》認為:“疾、病二字,世每連稱。然今人之所謂病、于古但稱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謂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內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謂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當早為之藥。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藥,藥已無及。未至于病,即宜藥之,此則《內經》未病之旨,豈謂投藥于無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詞義異同理解“治未病”含義。“無疾”,健康人;初患苦為“疾”(臨床前期);疾甚為“病”,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無疾”的健康人使用藥物治療。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