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酒的發展歷史第 4 頁
隨著釀酒工藝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有些藥酒不但具有強身保健,治療疾病的優點,而且口味醇正,成為風行一時的名酒,并成為宮廷御酒。元代建都于北京,是當時世界各國最繁華的都城。國內各地和歐亞各國的商客川流不息,國內外名酒薈萃,更成為元代宮廷的特色。羌族的枸杞酒、地黃酒;大漠南北各地的鹿角酒、羊羔酒;東北各族的松節酒、松根酒、虎骨酒;南方的五加皮酒、茯苓酒;西南的烏雞酒、膃肭臍酒等等均為當時流行之名酒。明代宮廷則建有御酒房,專造各種名酒,尚有“御制藥酒五味湯、真珠紅、長春酒”。如當時名噪金殿的“滿殿香”就有白術、白檀香、縮砂仁、藿香、甘草、木香、丁香等各種藥物,合白面、糯米粉等釀制而成。當時,民間作坊也有不少藥酒制作出售,如薏苡酒、羊羔酒。另有一些人們自釀自飲的酒,如正月的椒柘酒,端午的菖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陽的菊花酒,都成為人們常釀的傳統節令酒類,其中有不少就是藥酒。
清代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師為最”了,當時出現了一些藥酒店用“燒酒以蒸成”的各色藥酒,因由花果所釀,故此類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茵陳露、山楂露、五加皮、蓮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藥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壽延齡”之功,故多為士子所嗜飲。清《燕京雜誅》中贊其“長連遙接短連墻,紫禁滄州列兩廂,催取四時花釀酒,七層吹過竹風香”。燒酒在元代,也許更早一點,由波斯、阿拉伯傳人我國的。當時名阿刺吉酒,明代又名火酒,后逐步用來制作藥酒。當時“燒酒以燕成”的藥酒大量出現,表明清代用白酒作溶媒的工藝已逐漸普及。當時在清宮佳釀中,也有一定數量的藥酒,如夜合枝酒,即為清官御制之一大藥酒。夜合枝即合歡樹枝,酒之藥物組成除了合歡枝外,還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細曲等,可治中風攣縮之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