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中醫外治療法第 8 頁
2.烙法
祖國醫學中的烙法,是應用針和烙器,在火上燒灼后,進行手術操作的一種方法。現代醫學則采用電灼法。烙法適用于高位帶蒂息肉和無惡變的廣基息肉,也可用于止血。
病人清潔灌腸后,醫者將乙狀結腸鏡伸入直腸,直至腫瘤或出血處,使腫瘤在視野內,再取下目鏡,在直視下將電灼器尖端接觸腫瘤燒灼。電灼時,宜用吸引器隨時吸出血液、粘液或煙霧。有蒂腫瘤,可用膠圈套扎器扎于蒂上,切除以后,再用電灼。電灼時,不可燒灼腸壁過深,以免組織壞死,引起出血或穿孔。
3.掛線法
采用藥線、絲線或橡皮筋等來掛斷瘺管或竇道,利用藥線或橡皮筋的緊力,促使氣血阻絕,肌肉壞死,達到切開的目的。這種方法操作簡便,引流通暢,使組織呈漸進性壞死,容易修復,不會影響肛門功能。
凡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潰后,膿水不凈,經內服和外敷藥等治療無效而形成瘺管或竇道者,以及高位膿腫一次切開掛線引流者,均可使用掛線法;也可用于肛管直腸狹窄、肛裂等病的輔助治療。操作時,在腰俞麻醉或局麻下,病人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局部常規消毒,先在探針尾端縛扎一橡皮筋,再將探針的另一端從瘺管外口輕輕向內口探入(切忌用暴力,以免造成假道),再將探針從瘺管內口完全拉出,使橡皮筋經過瘺管外口進入瘺管,從內口拉出。切開瘺管內外口之間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拉緊橡皮筋,緊貼皮下切口用止血鉗夾住,在止血鉗下方,用粗絲線雙重結扎橡皮筋,然后在結扎線以外 2厘米處,剪去多余的橡皮筋(也可不剪斷橡皮筋)。松開止血鉗,用凡士林紗條嵌入傷口,壓迫止血,外墊紗布,并用寬膠布固定。這又叫做切開掛線法。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