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中醫外治療法第 10 頁
2.針灸法
利用銀針或艾灸以疏通經絡,調利氣血,平衡陰陽。適用于脫肛、肛裂疼痛、肛腸疾病術后疼痛和術后尿潴留等證。
脫肛者,可針刺足三里、長強、肛周穴;肛裂者,可針刺長強、白環俞穴;或在局麻下,用三棱針于肛裂創面正中,由內向外垂直密刺,深度以刺破櫛膜帶為度,然后在潰瘍面的兩側密刺,刺后輕輕擴張,以達到櫛膜帶斷裂。對于肛腸疾病術后疼痛,可根據情況,選用長強和白環等穴。術后尿潴留,小便困難者,可針刺關元、中極、三陰交等穴。
3.灌腸法
將藥液裝入甘油注射器內或灌腸器,接上肛管或導尿管后,涂上液體石蠟,再納入肛門內,緩緩將藥液推入直腸。常用的藥液,有黃霉液、三黃湯、承氣湯、甘油、蜂糖水、肥皂水和生理鹽水等。一般用于非特異性直腸結腸炎、術前腸道準備以及治療術后便秘等證。灌注藥物的種類、數量和次數,可根據病情而定。用于痔瘡、肛瘺、膿腫、腸息肉等術后換藥,常用九華膏和黃霉液等,每次 2-5克,或20-30毫升,每天1-2次;用于便秘病人,常用甘油、蜂蜜水、承氣湯煎劑200毫升,注入直腸,經10-15分鐘后,即可排便;用于直腸結腸炎病人,可用黃霉液、三黃湯等 50-200毫升,每天1-2次,保留灌腸;用于術前腸道準備,一般于手術當天早晨,用肥皂水灌腸1-2次,每次 600-1000毫升。一般清潔灌腸,多用生理鹽水,常灌 2-3次,直至解出清水為止,以達到手術的要求。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