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膏藥的歷史及制作工藝第 4 頁
四、去火毒:
下丹成膏后離火,用冷水噴灑鍋中,即有黑煙冒出,反復多次,待稍冷時以細流傾入盛有較多冷水的水池或水盆中,并同時以木棍順時針方向攪動,使其隨水旋成帶狀。待冷卻后,將其擰成適當小坨,浸于冷水內7—10天,每天換水1—2次。
2、藥料煮提(或炸料)及濃縮
(一): 膏藥中的藥料,必須氣味俱厚者方能得力,雖蒼術、半夏之燥,入麻油則潤;甘遂、川烏等之毒,入麻油則化,并無礙。將處方中的粗料藥置于鍋內加適量水,第一次一般高出藥料4—6寸,首先浸泡1-2小時,先以文火加熱,待藥料充分膨脹,即加大火力煮沸,水量因蒸發減少時,可適量加水。依藥料的性質不同,煮藥1—2小時,取出煎汁。殘渣加水再煮,第二次加水量一般高出藥料2—3寸或淹沒藥料即可。如法煎煮二次,煮至藥料已透無硬心,煎液氣味淡薄為度,取出煎汁。殘渣壓榨,將二次煎汁合并,靜置沉淀1小時,用100目羅過濾,一次過濾不干凈可重濾一次,盡量減少濾液中的雜質。
煎煮次數、時間,一般按藥料性質不同而定,處方中含糖或淀粉等較多的藥物,則煎煮時間要長一些,次數要多一些,如人參、龜板、山藥、生地等;一般草藥如益母草、荊芥、防風等,則煎煮次數要少,時間亦較短。
取上煎液置鍋內,先以武火加熱煮沸,汁轉濃時降低火力,改用文火徐徐蒸發濃縮,同時不斷攪動,防止焦化,煉成稠膏(熬成象世面上賣的益母膏即可)。
(二):不做流浸膏的既用炸料法提取(主要根據方劑要求)
將膏藥、中藥材按性質和質地進行分類,大部分不具揮發性的動植物藥材可與油共置煉油鍋內加熱,提取有效成分,至藥材表面焦黑,內部棕褐色為度。油溫為200--220度,如藥料中有葉、花、果皮等不耐熱的藥材可采用后下的辦法處理。提取完后,將藥渣去除,藥油備用即可。
(三): 研壓細粉:
將處方中的細料藥,如冰片、血竭等貴重藥及需要保持生藥藥性的藥物分別壓細,過100目或120目羅,分裝備用。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