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在中醫外科中的應用
膏方進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保健醫療方法,是屬中醫藥學中的“補法”范疇,其歷史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就有“精氣奪則虛”,“虛則補之”的論述,指出人體最本質的“精氣”消耗后,需要扶正補虛。由于人體之虛各有不同,有陰陽、臟腑、氣血之失調而產生了各種虛證,如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心陽虛、心陰虛、腎陰虛、腎陽虛等等,進補的方法變化萬千,因此中醫的進補需要有經驗的醫生辨證施“補”。重視中醫進補的研究,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的進補,可以更好地為廣大的中老年人服務,近年郁于市場經濟,工作壓力諸種競爭,廣大青中年,尤其是白領對冬令進補需求增大。
中醫外科 冬令進補的必要性
中醫自古就認為,外科病癥“其本在內,其標在外”,瘡瘍雖發生于皮肉局部,而與全身氣血密切相關。《洞天奧旨》:“外科瘡瘍雖病發肌膚,然皆臟腑內毒蘊結于中,而發越于外也”,與臟腑、氣血、經絡、陰陽病變有關,需要藥物整體調整,故治療必須從內里治療為主,兼顧外表。尤其是重病后、手術后、癌腫化療、放療后,機體的自身免疫力受到破壞,氣血受損,臟腑、陰陽失衡,更需要及時調治,故中醫外科病員的“冬令進補”是非常必要的。
中醫外科膏方臨床運用原則
1.外科膏方與“辨病”結合
“膏方進補”與外科病癥結合,既能防治疾病,又能提高體質。例如丹毒(流火)患者,膏方中酌加清熱消腫、舒筋活絡中藥,可以防止來年復發;帶狀皰疹(蛇丹)后遺神經痛患者,膏方中酌加養血柔肝、鎮痙止痛中藥;慢性骨髓炎、骨結核患者,加用補腎壯骨中藥;多發性癤腫、面部痤疣患者,加用益氣清肺、消脂平痤中藥;淋巴結腫、瘰疬患者,加用健脾化痰、益腎補肺中藥;脫疽、血管炎患者加用祛瘀通脈,滋腎補肝中藥;乳腺小葉增生癥患者加用疏肝活血,調攝沖任中藥;肝膽結石患者加用疏泄肝膽,養肝柔肝中藥;肛痔瘺患者,加用清泄臟毒之品;前列腺肥大患者加用通淋除濕之品;陽萎早泄患者加用滋腎降火之品;尤其外科大手術后,例如胃、膽、腸、乳腺腫瘤手術后,以及腫瘤化療、放療后各自“辨病進補”,常使來年開春出現較大的轉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