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的發展歷史第 2 頁
漢代外科圣手華佗曾做過腹部手術,《后漢書方術傳》這樣記載:“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乃命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可以認為,“神膏”絕不是單純的脂,而且這種膏的形式不僅用于外科。華佗曾說:“夫傷寒,始得一日、破、曾當膏摩火灸之,即愈。”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膏藥得到廣泛的使用,專門外科醫書《劉涓子鬼遺方》中大量的記載了膏藥的處方,并詳細的記載了制法及用法。如羊髓膏方載“羊髓二兩、大黃二兩、甘草一兩、胡粉二分”,上四味?咀,以豬脂二升半,并胡粉微火煎三上下,絞去渣,候冷,敷瘡上。日上四、五次。這種用豬脂煎制的膏劑,占絕大多數。也有用蛋清調制的,如白蘞薄方:“白蘞、大黃、黃芩各等分,右三味搗篩和雞子白涂布上,薄癰上……”。用以治療癰瘡。
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記有大量的豬脂膏;西晉的《崔化方》中有烏膏的記載,其制法為:“先空煎油三分減一,停待冷,次內黃丹,更上火緩煎,又三分減一,又停待冷,次下薰陸香一錢,不冷即恐溢沸出,煎候香消盡,次下松脂及蠟,看膏稍稠,即以點鐵物上試之,斟酌硬軟適中,乃罷”。按它的制法看來,這是黑膏藥無疑。
由此看來,豬脂膏這一類軟膏,在南北朝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在豬脂膏廣泛應用中,制作技術較復雜的黑膏藥也出現了。黑膏藥的出現與黃丹有著密切的關系,遠在《神農本草經》上已有黃丹的記載,稱之為鉛丹。黃丹制膏早已應用。魏晉時代煉丹之術非常盛行,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里記載了不少有關鉛丹制劑及油膏劑的方法。我們知道,熬制黑膏藥時,下黃丹的時間、快慢都不好掌握;黃丹的應用雖然很久,但是制成黑膏藥就從這個時期開始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