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話食療第 3 頁
由此從發展過程來看,遠古時代藥食是同源的,后經幾千年的發展,藥食分化,若再往今后之前景看,也可能返樸歸真,以食為藥,以食代藥。
『藥食同源』根據古代中國陰陽五行學說之飲食基準分類為五味「酸、甜、苦、辛、咸」各司其職供養五臟六腑、及五性「熱、寒、平、溫、涼」各司其職以其特有性能對人體內臟產生各種各樣的作用與變化。例如食物進入人體之后「酸入肝疸、甜入脾胃、苦入心和小腸、辛入肺和大腸、咸入腎和膀胱」。又五性如食物生食對人體而言屬寒性,然依食物調理法的不同其性質起變化,好比白蘿卜生食性寒、煮過性平、加入辣椒性熱…等依此類推,食物依調理法之燙、煮、烤、燒、熏、炒、蒸…等所發生之變化、又稱之為『自然化學變化』。
中醫藥食學說,即藥物與飲食關系的學說。在中醫中,藥食同源,藥食互補,藥食互用,藥與食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將二者配合起來,用以養生療疾,是中醫的一個顯著特色!笆仇B”,在我國古代醫書《皇帝內經》中早有論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闡明了藥食氣味厚薄對人體陰陽盛衰的影響。醫圣張仲景在行醫中,首例“食治”專篇。由此可見,中醫對食物的認識和中藥一樣,講究寒熱溫涼四性和辛、甘、酸、苦、感五味。古人云:氣血得理,百病不生;若氣血失調,百病競起。萬物均為食。食用的方法得當,方能把萬物變為食、藥統一體,因為、因地、因體、因病,經過萬物的取己之長,配制得當,可食或沖服,迅速加強人體的正常需求與代謝。眾多事實證明了萬物均為藥,萬物均為食。藥食同源即藥與食物相同。
說起食療,起源甚早。傳說先民嘗味草,開拓食物來源并發明醫藥,故有“藥食同源”之說。昔人謂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將飲食與藥物并論,認為可供飲食的動、植物及加工制品,雖種類繁多,但其五色、五味以及寒熱、補瀉之性,亦皆稟于陰陽五行,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與藥物應用的道理并無二致。所以醫家對于飲食的宜、忌,調制方法亦頗究心,用飲食治病積累了許多可貴的知識,在古醫籍中亦多有論及且有專門著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