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話食療第 2 頁
對于“藥食同源”的理解,應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中藥與食物的產生方法相同,二是它們的來源相同。
所謂中藥與食物的產生方法相同,中藥的產生與食物一樣來源于我們祖先千萬年的生活實踐,是與大自然、與疾病長期斗爭的經驗結晶。原始人最初的生產方式———嘗試和尋找食物,往往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在吃的過程中,難免會誤食一些有毒或有劇烈生理效應的動、植物,以致產生明顯的藥理作用,甚至死亡,經過無數次反復試驗,對動、植物產生了第二認識,即產生了原始的中藥,因而吃是積累中藥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
所謂中藥與食物的來源相同,中藥與食物一樣來源于自然中的動、植物,而且很多中藥與食物,很難截然分開,可以說身兼兩職,如糧食類中的藥物,如谷芽、麥芽、淮小麥、浮小麥等,蔬菜類如薺菜、蘿卜、芥菜、山藥、百合、藕、敗醬草、冬瓜、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果品類如山楂、烏梅、龍眼、桔類、柚類、蓮子、杏仁、無花果等,調味品類如山萘、生姜、桂皮、丁香、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草果等,動物類中就更多,包括蛇類、家畜類、水產類、野獸類等。藥食同源,使中藥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使中藥強化了它的實用性和經驗性,人類生活中包含了中藥,中藥就在人類生活中產生。
在中醫藥學的傳統之中,論藥與食的關系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隨著經驗的積累,藥食才開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們開始食熟食,烹調加工技術才逐漸發展起來。《素問?湯液醪醴》稱:“黃帝問曰:為五谷湯液及醪醴奈何?”“帝曰:上古圣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歧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五谷湯液是食物,醪醴是藥酒,是藥物。可見,此時食與藥開始分化了,食療與藥療也初見區分。《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