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ㄒ唬┲笇枷搿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總體要求,重視并發揮人才資源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以建立符合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及對外交流與合作全面協調發展要求的中醫藥人才隊伍為目標,以加強領軍人才、緊缺人才、特色人才、基層人才培養為重點,以改革中醫藥人才培養和評價政策機制為關鍵,統籌推進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為打造健康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則。
——需求導向,多元發展。以滿足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為導向,拓展人才服務領域,優化人才結構布局,多途徑、分階段推進各級各類中醫藥人才培養,構建中醫藥人才多元化發展格局。重點培養中醫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優先發展基層中醫藥人才。
——繼承創新,提升素質。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圍繞中醫藥五大資源功能發揮,堅持繼承與創新并舉,弘揚中醫藥文化與提高職業勝任力相結合,培育敬德修業職業精神與提高學術水平相結合,全面提升中醫藥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
——完善制度,創新機制。堅持以人為本,扎實推進中醫藥人才發展環境的優化工作。注重醫教協同、科教融合的發展模式,強化系統提升、精培重用的培養理念,不斷完善中醫藥人才的服務保障體系,激勵中醫藥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ㄈ┌l展目標。
到2020年,培養凝聚一批學術領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中醫藥人才,人才數量規模穩步增長,結構、布局更加合理;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得到健全和完善;中醫藥人才發展的政策機制和法制環境得到優化;符合中醫藥特點、有利于中醫藥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基本形成,人才在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保障和支持作用更加明顯。
——中醫藥人才數量規模穩步增長。中醫藥人員增量占衛生人員增量的15%,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總量達到89.33萬人;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達到69.48萬人,每千人口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達到0.4人。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人才數量穩步增長,基本滿足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
——中醫藥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占全科醫生總量的20%,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0.4—0.6名合格的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各級、各類中醫藥人才的學歷職稱、專業結構、地區分布、城鄉分布更加合理。
——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得到健全和完善;窘ǔ稍盒=逃、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終身教育體系。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中醫臨床醫師接受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比例達到100%;布局合理、滿足各級各類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培訓需求的繼續教育網絡基本健全,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獲得學分達標率達到90%;中醫藥師承教育培養體系基本建立,中醫醫療機構開展師承教育比例達到100%。
——中醫藥人才發展的政策機制和法制環境得到優化。逐步建立符合中醫藥服務不同崗位要求的中醫藥人才標準;完善體現中醫藥人才特點的評價體系、促進人才成長發展的激勵機制;健全中醫藥人才向基層、中西部地區流動的政策體系;形成“配置優化、評價導向、激勵引領、人盡其用”的保障機制和“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氛圍。 2/8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