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獎,再次引發人們對中醫藥科學性的激烈爭論。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一處處長李廣乾博士認為,屠呦呦獲獎將給中藥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正面的影響是,這將給中醫藥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復興帶來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并加快促進中藥的國際化;負面的影響是,有人把屠呦呦的獲獎看作是中藥西藥化的典型案例,并借此大力詆毀中醫藥的科學性。
李廣乾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我們應該科學合理、全面系統地認識中藥的現代屬性。不能認為中藥只能是煨、燉、煎、熬,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取有效成分進行研制的就是西藥,不能把中藥和現代科學技術完全對立開來。他認為,西醫西藥的進步是來自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中醫中藥同樣可以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其內在特性“呈現”出來。
中藥現代性具有多維度屬性
中國經濟時報:屠呦呦這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人認為是“中藥現代化”的結果。而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傳統中藥進行現代化改造,就成為國家中藥行業的發展方向。但是在理論界特別是中醫藥界,對中藥現代化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你是如何理解中藥現代化的?
李廣乾:理解中藥現代化的核心,是要深入分析中藥的現代屬性,我們也可將其稱之為中藥現代性。與思想領域的現代性概念不同,中藥現代性應該是指揭示中藥時代特征的那些屬性。這些屬性同樣應該是多維度的,包括醫藥性、技術性、產業性、文化性、公共管理屬性等五個層面。
醫藥性,表明作為藥物,中藥必須與食品相分離。雖然傳統觀念中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但是在現代,中藥作為藥物的屬性將日益與其作為食品的價值區別開來。醫藥性是中藥現代性的首要因素。如果缺乏療效,所謂的中藥也就沒有價值。
技術性,指中藥材的種植、飲片炮制、中成藥生產、保存甚至是使用都需要不斷地應用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并通過形成相應的技術標準規范進行操作。在這里,技術性有外在技術性和內在技術性之分。我們可以將某一專業領域自身所具備的行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看作是內在技術性。因此,這里的“技術性”實際上指的是“外在技術性”,而醫藥性則可看作是中藥的內在技術性。充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外在技術性)既是中藥發展的時代要求,也是用來提高中藥的醫藥性(內在技術性)的重要條件。 1/5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