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南方民間智庫承辦的“中醫臨床路徑成本控制社會意義研討會”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舉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桑濱生,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管委會委員、南方日報社社委、南方都市報總編輯任天陽等多位領導、專家、業者共20多人參加研討。
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桑濱生對廣東中醫臨床路徑成本控制所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肯定。他指出,舉行中醫臨床路徑成本控制研討具有現實性和前瞻性,大力推進中醫的標準化,不僅與中醫發展密切相關,也對深化醫改產生深遠的影響。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指出,當前過度檢查、任意開單等行業積習制約了包括中醫在內的整個醫療行業的發展。我們國家的中醫臨床路徑尚在初級探索階段,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患者平均醫療費用明顯降低
7日,參加此次研討活動的桑濱生司長到清遠市中醫院實地考察調研醫院臨床路徑工作開展情況,桑濱生對清遠市中醫院臨床路徑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成本核算、精細化、信息化等工作做得非常深入、非常扎實,醫院將標準化、信息化和醫改融合在一起,這種成本核算的精細化管理模式符合醫改的發展趨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教授對此也表示認同,他稱清遠市中醫院臨床路徑研究成果抓住了新醫改的核心,實現了臨床路徑與病種成本核算的有機結合和精細化管理,實現了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與醫院信息系統的有效對接。
清遠市中醫院自2009年開始實施規范化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并根據醫院發展特色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該院院長馮偉勛表示,清遠市中醫院作為地市級公立醫院,始終堅持醫院公益性,在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同時,采取多重舉措,嚴格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尤其在臨床路徑和成本核算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和創新,患者平均醫療費用僅為本地區同級醫院的60%。
“互聯網+”可助力臨床路徑成本控制
據介紹,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是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包括診斷、治療、康復、護理、教育、結局評價等項目,以及完成這些工作的進度表和路線圖,是一種以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以住院(或工作)日為單位來組織醫療活動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結果是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
近年來,各地中醫藥管理部門為了規范中醫院診療行為,推廣發展起中醫臨床路徑。桑濱生指出,中醫臨床路徑主要意義有:一、整體推進臨床診療技術的發展。二、規范中醫診療行為,將中醫特色優勢用標準化的方式固定下來。三、有利于推進中醫診療由“按項付費”向“按病付費”轉化,控制醫療費用。四、保證臨床醫療安全、維護醫生權益。五、有利于中醫向國際傳播、搭建國際橋梁。六、有利于現代社會的發展;七、有利于醫學成果的推廣應用,將研究成果吸納到臨床路徑中。
廖新波還談到,“互聯網+”是今年的一個熱點詞。2015年可謂互聯網+醫療的元年,國內很多傳統的醫療機構正進行信息化建設,在互聯網之下,舊流程得到改造,非舊流程則網絡化。在高度信息化時代,“若能將中醫在互聯網思維下加以流程改造,整合資源、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服務,中醫將能獲得跨越式的發展。”廖新波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