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腎臟病證 第二節 遺尿第 2 頁
[病因病機]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人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說明了飲食人胃,經消化后,其中精微散布到脾,由脾上輸于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使水道通暢,而體內多余的水分,則下輸至膀胱成為尿,然后排出體外,這是水液代謝的過程!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庇衷疲骸叭拐,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鼻夷I主水,與膀胱互為表里,膀胱的氣化有賴于腎氣充足溫煦。由此可見,尿液的生成與排泄,與肺、脾、腎、三焦、膀胱有著密切關系。遺尿的發病機制雖主要在膀胱失于約束,然與肺、脾、腎功能失調,以及三焦氣化失司都有關系。其主要病因為腎氣不固、脾肺氣虛、肝經濕熱。
腎氣不固是遺尿的主要病因,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引起,如早產、雙胎、胎怯等,使元氣失充,腎陽不足,下元虛冷,不能溫養膀胱,膀胱氣化功能失調,閉藏失職,不能制約尿液,而為遺尿。
脾肺氣虛素體虛弱,屢患咳喘瀉利,或大病之后,脾肺俱虛。脾虛運化失職,不能轉輸精微,肺虛治節不行,通調水道失職,三焦氣化失司,則膀胱失約,津液不藏,而成遺尿。若脾虛失養,心氣不足,或痰濁內蘊,困蒙心神,亦可使小兒夜間困寐不醒而遺尿。
肝經濕熱平素性情急躁,所欲不遂,肝經郁熱,或肥胖痰濕之體,肝經濕熱蘊結,疏泄失常,且肝之經絡環陰器,肝失疏泄,影響三焦水道的正常通利,濕熱迫注膀胱而致遺尿。
此外,亦有小兒自幼缺少教育,沒有養成夜間主動起床排尿的習慣,任其自遺,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性遺尿。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