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學歷代醫家的著作及貢獻第 2 頁
南北朝時期
龔慶宣著《劉涓子鬼遺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外傷科專著。它較詳盡的論述了金瘡和癰疽的診治。并收載了34首治療傷科疾患的方劑。
隋代
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為我國第一部病理專著,探求諸病之源,九候之要,對骨折的處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療方法,該書對破傷風的癥狀描寫得非常透徹,并指出這是創傷后的并發癥。
唐代
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記載了顳頜關節脫位整復后應采用蠟療和熱敷,以助關節功能的恢復,他還采用熱敷和熱熨治療損傷瘀腫。王燾著《外臺秘要》主張用氈做濕熱敷,以減少損傷肢節的疼痛。
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傷科專書,它闡述了骨折治療原則為復位、固定、功能鍛煉和藥物治療等,同時指出復位前要先用手摸傷處,以識別骨折移位情況,采用拔伸、捺正等方法復位,復位后將軟墊加在肢體上,然后用適合肢體外形的杉樹皮夾板固定,固定后的肢體要進行適當的活動。該書還首次描繪了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和后脫位兩種類型,采用手牽足蹬法治療髖關節后脫位;利用杠桿的原理,采用“椅背復位法”整復肩關節脫位。該書還重點介紹了骨折損傷的內外用藥40余方和用藥方法。為傷科辨證、立法、處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