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郁病第 5 頁

【現代研究】
肝郁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肝氣郁結是最常見的中醫臟腑證候之一,也是肝病發病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近十余年來,一些單位對肝郁證進行了實驗及臨床研究,對進一步探明肝郁證的實質及提高辨證論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軍醫大學抽取680例內科住院病歷進行分析研究,其中符合肝郁證者計146例,占21.47%。肝郁證分布于許多系統的疾病中,但以內分泌、消化、神經、心血管系統疾病為多。在肝郁證組中,有復合證征者127例,其中以肝郁脾虛、肝郁化熱、肝郁血瘀為多見,分別占46.45%、25.2%、24.41%,而肝郁傷陰、肝郁濕阻、肝郁痰阻較少見,分別占13.39%、7.09%、7.87%。肝郁證具有女性較多(占55,48%)及中年人較多(占60.98%)的特點[中醫雜志1989;(10):39]
中國中醫研究院對100例高血壓病、冠心病、胃潰瘍病而辨證為肝郁證的患者進行5-羥色胺含量、甲皺微循環、血小板聚集率及其超微結構、細胞免疫功能等實驗指標的觀察研究,發現情志異常是肝郁證的主要病因,且肝郁多伴有血瘀證。用疏肝理氣的柴胡、白芍、香附、枳殼等進行治療后,血壓下降的總有效率為85,72%,癥狀明顯改善,紫黯舌有45.71%消退;冠心病心絞痛中西醫組的有效率為88.67%,心電圖有效率為40%,其他各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和恢復。該院通過對“怒傷肝”動物模型的多項指標檢測,認為“氣滯”是情志異常引起機體調控功能失常而致內環境穩態失衡的病理生理過程。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交感中樞的調節失常,繼而神經體液異常(兒茶酚胺升高),由此引起血液系統高粘凝傾向和血小板功能及形態異常。另一方面,外周各交感特異性通路調節功能紊亂,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變,尤其是外周阻力血管運動功能的紊亂,引起循環障礙[中醫雜志1991;(10):46]。
湖南醫學院對辨證為肝郁脾虛的300多例患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檢測,發現肝郁脾虛的主要變化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環核苷酸cAMP/cGMP比值下降,血粘度升高、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小腸吸收功能降低。四項重要變化的同步出現率達65%,說明肝郁脾虛證主要是神經體液失調,氣血運行及消化機能障礙的綜合表現。患者經疏肝健脾藥治療后,顯示有效,多項測指標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12):732L謝氏等采用中西結合的方法治療抑郁性神經癥。治療組:給予抗抑郁劑丙咪嗪75。125mg/d的同時配合中藥每日1劑,肝氣郁結型:柴胡疏肝散加減;心脾兩虛型:用歸脾湯加減治療。對照組:僅予抗抑郁劑丙咪嗪75-125ms/日。結果表明,兩組總有效率均為100%,總有效率無明顯差別(P>0.05),但中西結合治療組的痊愈率和顯效率明顯高于單用西藥組(P均<0.05),且副作用明顯較單用西藥治療者減輕、減少[中醫藥導報1999;(5):17]信李氏用黃連菖蒲溫膽湯(黃連、菖蒲、竹茹、枳實、陳皮、甘草、半夏、柴胡、厚樸、茯苓、生姜)加味治療郁癥32例,全部治愈[陜西中醫1997;(4):174]。
神經官能癥的治療研究
神經官能癥是一種常見病,估計約占綜合性醫院內科門診的10%左右。其起病常與精神因素有關,臨床表現與中醫的郁證有許多類似之處,應用中醫藥治療常有較好效果[實用內科學1986;2133]。
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精神病專業委員會將神經官能癥辨證分為六型:肝郁化火型、肝郁脾虛型、心脾兩虛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其他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10):615]。上海龍華醫院認為神經官能癥多由心虛肝郁所致,治療以甘麥大棗湯為基礎方,兼肝腎陰虛加二至丸,心脾虧虛加參苓白術散,氣滯血瘀加活血化瘀藥,痰蒙清陽加溫膽湯。所治75例,總有效率為93.3%[上海中醫藥雜志1989;(7):15L解放軍208醫院以自擬方治療神經官能癥(主要為神經衰弱)40例,另有52例除用中藥外還配合電興奮療法,兩組有效率分別為87.5%及90.4%[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12):713L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邵氏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神經衰弱、焦慮癥等屬于郁證范疇者236例,中醫辨證分5型,(1)肝氣郁結型:治以疏肝理氣解郁;(2)陰虛火旺型:治以滋陰清熱、鎮心安神;(3)心脾兩虛型;治以健脾養心,益氣補血;(4)憂郁傷神型:治以養心安神;(5)氣虛血瘀型:治以益氣養心、化瘀安神。西藥對照組以鹽酸吡哆辛片、谷氨酸片、利眠寧片、多慮乎片、顱痛定片配合治療。結果表明:中醫辨證論治郁證具有療效高,可重復性強,治愈或緩解后不易反復,無毒副作用等優點[中國醫藥學報1995;10(3):31]。
吳氏用桃紅四物湯加味治臟躁40例,均有較好效果[;<匕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4):33)信宋氏統計了1960-1986年國內公開發行的16種期刊30篇文章,用甘麥大棗湯治臟躁病189例,全部加味使用;無效的68例中,50例使用原方,18例加味使用。認為甘麥大棗湯對臟躁病有效,但必須配伍其他方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中國醫藥學報1987;(4):48]。
徐氏認為用半夏厚樸湯治梅核氣效果不著時,應進一步調整方藥,可加入合歡花、郁金、香附、佛手解郁理氣;癥兼咽干、咽痛、口干、舌紅,治當清化理氣,用山梔、丹皮、海蛤殼、浙貝母、木蝴蝶、桔梗等;梅核氣癥狀較重,咽中不適且不利者,宜加宜通之晶,如通草、威靈仙、石菖蒲、王不留行等[中醫雜志1990;(1):37L華氏以旋覆花、代赭石、全瓜蔞、薤白、半夏、黃連、枳實、厚樸、姜黃、路路通、降香等為基本方,治療梅核氣30例[天津中醫193;(1):37];劉氏用旋覆代赭湯加味治療癔癥球45例,均有較好效果[上海中醫藥雜志1984;(4):18]。
中醫五絕網整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