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郁病第 2 頁

【鑒別診斷】
1.虛火喉痹郁病中的梅核氣應注意和虛火喉痹相鑒別。梅核氣多見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覺咽中有物梗塞,但無咽痛及吞咽困難,咽中梗塞的感覺與情緒波動有關,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癥狀可減輕或消失,而當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時,則梗塞感覺加重。虛火喉痹則以青中年男性發病較多,多因感冒,長期煙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發,咽部除有異物感外,尚覺咽干、灼熱、咽癢。咽部癥狀與情緒無關,但過度辛勞或感受外邪則易加劇。
2.噎膈梅核氣應當與噎膈相鑒別。梅核氣的診斷要點如上所述,噎膈多見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覺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難的程度日漸加重,食管檢查常有異常發現。
3.癲病郁病中的臟躁一證,需與癲病相鑒別。臟躁多發于青中年婦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間歇性發作,發作時癥狀輕重常受暗示影響,在不發作時可如常人。而癲病則多發于青壯年,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別,病程遷延,心神失常的癥狀極少自行緩解。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明受病臟腑與六郁的關系郁病的發生主要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應依據臨床癥狀,辨明其受病臟腑側重之差異。郁病以氣郁為主要病變,但在治療時應辨清楚六郁,一般說來,氣郁、血郁、火郁主要關系于肝;食郁、濕郁、痰郁主要關系于脾;而虛證證型則與心的關系最為密切。
2.辨別證候虛實六郁病變,即氣郁、血郁、化火、食積、濕滯、痰結均屬實,而心、脾、肝的氣血或陰精虧虛所導致的證候則屬虛。
治療原則
理氣開郁、調暢氣機、怡情易性是治療郁病的基本原則。正如《醫方論·越鞠丸》方解中說:“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疏通,郁之何有?”對于實證,首當理氣開郁,并應根據是否兼有血瘀、痰結、濕滯、食積等而分別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濕、消食等法。虛證則應根據損及的臟腑及氣血陰精虧虛的不同情況而補之,或養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肝腎。對于虛實夾雜者,則又當視虛實的偏重而虛實兼顧。
郁病一般病程較長,用藥不宜峻猛。在實證的治療中,應注意理氣而不耗氣,活血而不破血,清熱而不敗胃,祛痰而不傷正;在虛證的治療中,應注意補益心脾而不過燥,滋養肝腎而不過膩。正如《臨證指南醫案·郁》指出,治療郁證“不重在攻補,而在乎用苦泄熱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宜通而不揠苗助長”。
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對郁病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疾病,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可以促進郁病好轉、痊愈。
分證論治
·肝氣郁結
癥狀: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方藥: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加川芎、香附、陳皮而成。方中柴胡、香附、枳殼、陳皮疏肝解郁,理氣
暢中;川芎、芍藥、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緩急。
脅肋脹滿疼痛較甚者,可加郁金、青皮、佛手疏肝理氣。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而見噯氣頻作,脘悶不舒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蘇梗、法半夏和胃降逆。兼有食滯腹脹者,可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消食化滯。肝氣乘脾而見腹脹、腹痛、腹瀉者,可加蒼術、茯苓、烏藥、白豆蔻健脾除濕,溫經止痛。兼有血瘀而見胸脅刺痛,舌質有瘀點、瘀斑,可加當歸、丹參、郁金、紅花活血化瘀。·.
·氣郁化火
癥狀: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方藥:丹梔逍遙散。
該方以逍遙散疏肝調脾,加人丹皮、梔子清肝瀉火。
熱勢較甚,口苦、大便秘結者,可加龍膽草、大黃瀉熱通腑。肝火犯胃而見脅肋疼痛、口苦、嘈雜吞酸、噯氣、嘔吐者,可加黃連、吳茱萸(即左金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肝火上炎而見頭痛、目赤、耳鳴者,加菊花、鉤藤、刺蒺藜清熱平肝。熱盛傷陰,而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去原方中當歸、白術、生姜之溫燥,酌加生地、麥冬、山藥滋陰健脾。
·血行郁滯
癥狀:精神抑郁,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健忘,或胸脅疼痛,或身體某部有發冷或發熱感,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解郁。
方藥:血府逐瘀湯。
本方由四逆散合桃紅四物湯加味而成。四逆散疏肝解郁,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兼有養血作用,配伍桔梗、牛膝理氣活血,調和升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