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郁病第 4 頁

【預防與調攝】
正確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郁慮,防止情志內傷,是防治郁病的重要措施。醫務人員深入了解病史,詳細進行檢查,用誠懇、關懷、同情、耐心的態度對待病人,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在郁病的治療及護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對郁病患者,應作好精神治療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進郁病的完全治愈。
【結語】
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內傷,其病理變化與心、肝、脾有密切關系。初病多實,以六郁見證為主,其中以氣郁為病變的基礎,病久則由實轉虛,引起心、脾、肝氣血陰精的虧損,而成為虛證類型。臨床上虛實互見的類型亦較為多見。郁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或時作悲傷哭泣。郁病可分為實證和虛證兩類。
實證類型以氣機郁滯為基本病變,治療以疏肝理氣解郁為主,氣郁化火者,理氣解郁配合清肝瀉火;氣郁夾痰,痰氣交阻者,理氣解郁配合化痰散結;氣病及血,氣郁血瘀者,理氣解郁配合活血化瘀;兼有濕滯者,配合健脾燥濕或芳香化濕;夾食積者,配合消食和胃。虛證宜補,針對病情分別采用養心安神、補益心脾、滋養肝腎等法。虛實互見者,則當虛實兼顧。郁病的各種證候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認識證候間的關系,對指導臨床具有實際意義。郁病的預后一般良好。結合精神治療及解除致病原因,對促進痊愈具有重要作用。
【文獻摘要】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士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丹溪心法·六郁》:“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
《景岳全書·郁證》:“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初病而氣結為氣滯者,宜順宜開。久病而損及中氣者,宜修宜補。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
《證治匯補·郁證》:“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開提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積,猶當分多少治之。”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瞀悶,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氣病,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
《類證治裁,郁癥》:“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乃成勞。主治宜苦辛涼潤宜通。”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