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癃閉第 3 頁

·脾氣不升
癥狀: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氣短,語聲低微,小腹墜脹,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質淡,脈弱。
治法:益氣健脾,升清降濁,化氣利尿。
方藥: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
方中人參、黃芪益氣;白術健脾運濕;桂枝通陽,以助膀胱之氣化;升麻、柴胡升清氣而降濁陰;豬苓、澤瀉、茯苓利尿滲濕,諸藥配合,共奏益氣健脾,升清降濁,化氣利尿之功。
若氣虛及陰,脾陰不足,清氣不升,氣陰兩虛,癥見舌質紅,可改用補陰益氣煎;若脾虛及腎,而見腎虛證候者,可加用濟生腎氣丸,以溫補脾腎,化氣利尿。小便澀滯者,可合滋腎通關丸。
·腎陽衰憊
癥狀: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面色觥白,神氣怯弱,畏寒怕冷,腰膝冷而酸軟無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溫補腎陽,化氣利尿。
方藥:濟生腎氣丸。
方中肉桂、附子補下焦之陽,以鼓動腎氣;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牛膝、車前子補腎利水,故本方可溫補腎陽,化氣行水,使小便得以通利。若兼有脾虛證候者,可合補中益氣湯或春澤湯,以補中益氣,化氣行水;若老人精血俱虧,病及督脈,而見形神萎頓,腰脊酸痛,治宜香茸丸,以補養精血、助陽通竅;若因腎陽衰憊,命火式微,致三焦氣化無權,濁陰不化,癥見小便量少,甚至無尿,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煩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溫脾湯合吳茱萸湯溫補脾腎,和胃降逆。
對于尿潴留的癃閉患者,除內服藥物治療外,尚可用外治法治療:
1.取嚏或探吐法打噴嚏或嘔吐,前者能開肺氣,后者能舉中氣而通下焦之氣,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通利小便方法。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簽,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也有的用皂角粉末0.3-0.6g,鼻吸取嚏。
2.外敷法可用蔥白500g,搗碎,人麝香少許拌勻,分2包,先置臍上1包,熱熨約15分鐘,再換1包,以冰水熨15分鐘,交替使用,以通為度。
3.導尿法若經過服藥、外敷等法治療無效,而小腹脹滿特甚,叩觸小腹部膀胱區呈濁音,當用導尿法以緩其急。
【轉歸預后】
癃閉若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初起病“閉”,后轉為“癃”,尿量逐漸增加,是病情好轉的現象,通過治療完全可能獲得痊愈。如果失治或誤治,初起病“癃”而后轉為病“閉”,為病勢由輕轉重。若病情發展,臨床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胸悶喘促,惡心嘔吐,煩躁,神昏等癥,是由癃閉轉為關格,若不及時搶救,可以導致死亡。誠如《景岳全書,癃閉》所說:“小水不通是為癃閉,此最危最急癥也,水道不通,則上侵脾胃而為脹,外侵肌肉而為腫,泛及中焦則為嘔,再及上焦則為喘。數日不通,則奔迫難堪,必致危殆。”一般說來,膀胱有尿者,預后較好。膀胱無水者若病程短,全身狀況較好,預后也尚可;若病程較長,全身狀況較差者,預后不佳,又見尿毒上攻者,預后極差。
【預防與調攝】
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憂思惱怒;消除諸如忍尿,壓迫會陰部,外陰不潔,過食肥甘辛辣,過量飲酒,貪涼,縱欲過勞等外邪入侵和濕熱內生的有關因素;積極治療淋證和水腫、尿路及尿路周邊腫瘤等疾病,對防治癃閉均有重要意義。
【結語】
癃閉是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點滴全無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診斷癃閉應確定是膀胱無水癥,還是尿潴留。若屬膀胱無水癥,則應準確測定每日的尿量。本病需與淋證、關格進行鑒別。癃閉的病位在膀胱,但和腎、脾、肺、三焦均有密切的關系。其主要病機為上焦肺之氣不化,肺失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中焦脾之氣不化,脾虛不能升清降濁;下焦腎之氣不化,腎陽虧虛,氣不化水,或腎陰不足,水府枯竭;肝郁氣滯,使三焦氣化不利;尿路阻塞,小便不通。癃閉的辨證以辨虛實為主,其治療應據“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著眼于通。但通之之法,因證候的虛實而異。實證治宜清濕熱,散瘀結,利氣機而通利水道;虛證治宜補脾腎,助氣化,使氣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時,還要根據病因病機,病變在肺在脾在腎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不可濫用通利小便之品。內服藥物緩不濟急時,應配合導尿或針灸以急通小便。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