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五行學說第 22 頁
(三)用于指導疾病的診斷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當內臟有病時,人體內臟功能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異常變化,可以反映到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出現色澤、聲音、形態、脈象等諸方面的異常變化。由于五臟與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類歸屬形成了一定的聯系,這種五臟系統的層次結構,為診斷和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在臨床診斷疾病時,就可以綜合望、聞、問、切四診所得的材料,根據五行的所屬及其生克乘侮的變化規律,來推斷病情。
1.從本臟所主之色、味、脈來診斷本臟之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
2.推斷臟腑相兼病變:·從他臟所主之色來推測五臟病的傳變。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克火,等等。
3.推斷病變的預后:從脈與色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得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即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若得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
(四)用于指導疾病的防治
五行學說在治療上的應用,體現于藥物、針灸、精神等療法之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控制疾病傳變:運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規律,可以判斷五臟疾病的發展趨勢。一臟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臟,如肝臟有病可以影響到心、肺、脾、腎等臟。他臟有病亦可傳給本臟,如心、肺、脾、腎之病變,也可以影響到肝:因此,在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處理外,還應考慮到其他有關臟腑的傳變關系。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變,使其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如肝氣太過,木旺必克土,此時應先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不傷,則病不傳,易于痊愈。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論闡述疾病傳變規律和確定預防性治療措施。至于能否傳變,則取決于臟腑的機能狀態,即五臟虛則傳,實則不傳。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既要掌握疾病在發展傳變過程中的生克乘侮關系,藉以根據這種規律及早控制傳變和指導治療,防患于未然,又要根據具體病情而辨證施治,切勿把它當作刻板的公式而機械地套用。
<< 上一頁 [21] [22] [23] [24] [25]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