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中醫驗方
白喉中醫驗方
白喉是由革蘭染色陽性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咽喉、鼻等處灰白粗厚的假膜形成及外毒素引起的心肌、神經及其他臟器的損害,伴有全身中毒癥狀如發熱、乏力、惡心、嘔吐、頭痛等。人群普遍易感,主要由飛沫傳播,亦可經玩具、衣服或被污染的牛奶、食品等傳播。
中醫學很早即有許多關于本病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稱之為“喉痹”。北宋《圣濟總錄》和明代《景岳全書》又稱之為“纏喉風”和“鎮喉風”。1864年張紹修所著《時疫白喉捷要》則正式提出白喉病名,為我國第一部詳細記載白喉的專著。認為白喉為時疫,證發有時,傳染甚速,病重危險,治者每多束手無策,其后《重樓玉鑰》一書云:“喉間起白如腐一證……初起發熱,或不發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輕,鼻塞者重,聲音清亮,氣息調勻易治,若音啞氣急,即屬不治。”對本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判斷進行了詳盡描述。
白喉驗方
1.鮮鹵地菊全草60克,水煎服;也可用鮮鹵地菊取汁,加相當于藥液1/4的食醋,外涂假膜處,每日2~3次。
2.鮮土牛膝根30~60克,煎湯分服,每日一劑。
3.抗白喉合劑:連翹、黃芩各18克,鮮生地 30克,玄參15克,麥冬9克,加水煎至60毫升,分4次內服。有清熱養陰解毒之功,適用于咽白喉初起,熱毒偏盛者。
4.蝸牛一個,冰片90克,將蝸牛去殼,焙存性,加冰片共研細吹喉,適用于咽白喉及喉白喉者。
5.生熟巴豆散:熟巴豆4粒,生巴豆3粒,去油研末吹喉,每次0.2克,適用于白喉假膜痰濁閉塞喉間者。
6.斑蝥:烏梅肉搗爛,如黃豆大丸,貼人迎穴,兩小時后起皰。適用于咽白喉者。
7.蛇麻草適量搗汁,調雞蛋清,加少許食鹽,用棉簽蘸涂咽部,每日3~4次,治療咽白喉有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