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中醫驗方
苦參中醫驗方
苦參,又名苦骨、牛人參、野槐根,產于我國各地,春秋采收,以秋采者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頭、須根,洗凈泥沙,曬干,切片,備用。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位列中品,是中國使用歷史最悠久的中藥之一。苦參味苦性寒,有小毒。可入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功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通淋。《本草正義》中說:“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黃)芩、(黃)連、龍膽(草)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主治熱毒血痢、腸風下血、脅痛黃疸、赤白帶下、肺熱喘咳、乳蛾疳積、咽喉腫痛、痔瘡肛瘺、皮膚瘙癢、疥癩惡瘡、陰瘡濕癢、瘰疬痰核、水火燙傷等病癥。
中醫五絕網為大家介紹幾則苦參中醫驗方,供參考:
急性傳染性肝炎:苦參20克,龍膽草、郁金各10克,茵陳30克,柴胡8克,水煎飲服,每日1劑,連服7天。
急性細菌性痢疾:苦參30克,大蒜7枚,水煎飲服,連用3天。或用苦參20克(研粉),大蒜3枚(搗碎),以溫水調成糊狀,外敷肚臍周圍,用紗布固定好,癥狀消失,即可摘除。
濕熱黃疸:苦參15克,赤芍20克,茵陳3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有清熱利濕、活血退黃之效。
濕熱痢疾:苦參15克,白頭翁15克,土茯苓2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有清熱除濕、涼血止痢之功。
帶下黃臭、皮膚瘙癢:苦參15克,黃柏6克,蛇床子15克,地膚子10克。每日一劑,水煎內服或外洗,有清熱除濕、殺蟲止癢之效。
疥瘡:苦參15克,硫磺5克,蒼術15克,黃柏9克。共研末制成軟膏,外涂患處可殺滅疥蟲。
小便黃赤、淋漓澀痛:苦參15克,石葦10克,小薊20克,白茅根2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有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之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