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耳療法驗方
塞耳療法驗方
塞耳療法是將藥物塞入耳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耳為腎竅,為宗脈之所聚,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均循行于耳際。《內經》有“腎和則能聞五味矣”“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等理論。可見,耳與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系。塞耳療法即是使藥物通過外耳道皮膚吸收,并循經入里,內達臟腑,而發揮藥理效應以達治病之目的。中醫還認為臟腑投影在耳部,藥物塞耳主要是壓迫心肺兩大穴位并促進藥物吸收,從而發揮治療作用。因此,塞耳療法不僅治療耳部疾病,而且可以治療全身疾病。下面中醫網介紹幾個塞耳療法驗方,供同行驗證。
牙痛:用棉球蘸高濃度白酒或95%酒精適量,塞入外耳道中,使其與周圍皮膚密切接觸,若棉球已干,可再滴些白酒,一般只塞患側外耳道,兩側疼痛也可塞雙側,經過3~5分鐘,疼痛自可止。
腎虛眩暈:靈磁石10克,研為細末,分成2份,用紗布包裹,塞于雙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時,連續5~7天。可平肝潛陽,治療腎虛眩暈。
耳鳴:民間有用鮮生地黃塞患側耳治耳鳴法,臨床主要選用有通竅作用的藥物,可以研末用棉裹,或制成藥丸塞耳。塞耳方:藥用石菖蒲、烏頭等份研末棉裹塞耳;塞耳菖蒲丸:石菖蒲、獨活、礬石、木通、細辛、肉桂、附子、當歸、甘草研末制丸塞耳。
痛經:上海職工醫學院護理系臨床研究證實,酒精棉塞耳法可有效治療痛經。取藥棉少許,放在75%酒精內浸透,然后取出塞在患者外耳道內。外耳道具有排導作用,經數小時藥棉可自行排出。如不能自行排出,可于次日取出。左右兩耳交替用或同時使用。如伴有頭痛頭暈者,可左側疼痛塞左側外耳道,右側疼痛塞右側外耳道。酒精藥棉塞入時動作不宜過快,以免因接觸耳膜引起頭暈。冬季宜先將藥棉放外耳道口數秒鐘,然后緩慢塞入。以采取臥位上藥為佳。
上藥后,半數以上女孩數分鐘痛經即可消失,90%以上的女孩半小時止痛。中醫學認為,痛經乃寒濕凝滯或氣滯血淤所致,且與全身經絡有密切聯系,用蘸有輕刺激性的酒精藥棉刺激外耳道,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故可使痛經迅速緩解。
感冒咳嗽、氣管炎:取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陳皮、肉桂、川芎、生姜、冰片。用75%乙醇浸泡15~20天,過濾后,將冰片加入藥液中不斷攪拌至冰片溶解 ,再兌入蒸餾水過濾即配制成藥液,灌裝滴耳玻璃管,每支10毫升備用。用時取適量藥棉,滴上1~3滴藥酊,不松不緊塞于外耳道。一般晚上使用,早上取出,連續用藥3天,或隔日1次。可用于感冒咳嗽、急慢性氣管炎,癥見咳嗽氣喘、胸悶吐痰等,還可用于嘔逆、牙痛、頭痛及咽炎、中耳炎、暈車等。
注意事項:使用藥物塞耳時須將藥物包好,扎緊,塞入時動作要輕,且不可塞入太深,以便于及時取出。使用酒精或酊劑塞耳時,因酊劑對皮膚有刺激,10歲以下兒童及孕婦慎用,對乙醇過敏者禁用。塞耳期間,如果病人出現眼睛發脹或難以忍耐等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取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