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口瘡中醫驗方
小兒口瘡中醫驗方
口瘡是嬰幼兒常見的口腔疾患。本病多為胎稟胃熱,或熱毒侵襲,或先天不足,體弱多病所致。它可發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特別好發于唇、頰內粘膜,其次是舌邊緣及舌尖,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0.6~1.5毫米,潰瘍面呈黃白色或灰白色,潰瘍點1~3個,有燒灼樣疼痛,遇食物刺激則痛甚。
心脾積熱 口舌潰爛,少則五六個,多則十余個,周圍紅赤,疼痛拒食,口臭流涎,煩躁多啼,大便干結,或發熱面赤。治宜清熱解毒。
(一)
處方:萊菔子、白芥子、地膚子各10克,食醋適量。
用法:上藥用砂鍋文火炒至微黃,共研為細末。將食醋煮沸,放置冷卻至溫熱,再倒入藥末,調成膏狀。把藥膏分次涂于2厘米見方的紗布或白布上,使膏厚2毫米,見方1厘米左右,然后分別貼于患兒兩足涌泉穴,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二)
處方:真牛黃0.015克,青黛0.3克,硼砂0.9克,冰片0.3克,朱砂0.3克,珍珠0.018克,煅入中白0.3克。
用法:共研為極細粉,瓷瓶裝好勿使漏氣,每用少許,涂抹患部,每日3~5次,敷藥之后半小時內勿飲水及食流汁品,以保持藥效。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