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蜜丸的制作過程第 2 頁
煉蜜分為3種,即嫩蜜、中蜜和老蜜:
“嫩蜜”是將生蜜加熱煮沸直到溫度達到105℃~115℃,過濾去沫即成,其顏色變化不顯著,失水量較少,稍帶粘性,適用于含較多淀粉、粘液質、糖類、脂肪等粘性較大的藥材制丸。
“中蜜”是將生蜜加熱熬沸較長時間或將嫩蜜繼續(xù)加熱至116℃~118℃,泡沫呈淺紅色光澤,手捻有粘性,但不能拉成長的白絲,適用于含部分粘性或部分纖維的藥材制丸。
“老蜜”是將生蜜加熱更長的時間或將嫩蜜、中蜜繼續(xù)加熱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發(fā),氣泡呈紅棕色,有光澤,手捻甚粘,且可拉出白絲,適用于含大量纖維性或礦物等粘性較差的藥材制丸。
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克蜂蜜大約能出煉蜜800克左右;1000克中藥粉,大約須用煉好的蜂蜜1200克左右。
4、調藥與和藥:將熬煉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盛裝的藥粉內,同時用粗竹筷在藥粉內攪拌,就像平時做餃子前加水和面一樣,邊倒蜂蜜邊調藥粉,當基本上看不到干藥粉時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藥丸不易成形)。
如果開始時蜂蜜的總量沒掌握好,此時在調蜜時就可根據(jù)藥粉的干濕度來補救。調好后,像和面一樣將藥和蜜在消毒盆內和成團狀。
5、搓條與和丸:為避免藥團粘手或粘器具,搓條與和丸時可用少量甘油、芝麻油或花生油等點于掌心進行,這樣不僅不易沾粘,還能使丸藥圓滑光亮。
如按每粒丸藥重10克計算,一料藥共重3000克,則要做成藥丸300粒。可將和好的藥團分為三坨,每坨再分為5小坨,每小坨搓條后,切為20節(jié),每節(jié)搓一丸即可,余皆準此。
6、包裝與貯藏:制成的蜜丸,其外形圓整光滑,表面致密滋潤,無可見纖維或其他異色點。待藥丸發(fā)汗,外表變硬后,用蠟紙、保鮮膜、塑料袋或蠟殼等包好,貯存于陰涼干燥處即可。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