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識別真假僵蠶
中醫教你識別真假僵蠶
僵蠶又名白僵蠶、天蟲,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幼蟲因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蟲,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云:“人家養蠶時,有合箔皆僵者,即暴燥,都不壞。今見小白色,似有鹽度者為好。”《本草圖經》載:“白僵蠶,生穎川平澤。今所在養蠶處皆有之。用自僵死,白色而條直者為佳。”收集病死的僵蠶,倒入石灰中拌勻,吸去水分,曬干或焙干即可入藥。僵蠶性平,味辛咸,入肝、肺、胃三經,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功效,用于治療中風失音、驚癇、頭風、喉風、喉痹、瘰疬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等癥,為祛風化痰、溫行血脈之品。市場上有以唇形科植物地蠶的根莖冒充僵蠶,使用時注意鑒別,下面中醫教你如何識別真假僵蠶。
真品僵蠶
蟲體呈圓柱形,多彎曲而皺縮,長2~5厘米,直徑4~7毫米,表面灰白色或現淺棕色,多被有白色粉霜狀的氣生菌絲及分生孢子;頭、足及各節均清晰可辨,頭部較圓,黃棕色;體節明顯,尾部略呈二歧狀;有短足8對,略呈突起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色棕、黑不一,多光亮,外層白色,顯粉性,中間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絲腺環4個;聞之氣微腥,,口嘗味微咸。
偽品地蠶
又名草石蠶、地蟲草,其根莖為長條狀,形似蠶體,頂端有的呈螺旋狀,兩頭略尖,長1.5~4厘米,直徑約3~7毫米,表面棕黃色或黃褐色,密被白棕色狹鱗片,多皺縮,具5~15個環節,節間可見點狀芽痕及根痕;質堅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白色;聞之氣微,口嘗味微甘,用水浸泡后易膨脹,節結明顯。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僵蠶的醇水浸出液有催眠作用;與蟬蛻配伍制成的“五虎追風散”,能降低士的寧、戊四氮、可卡因、煙堿等引起的驚厥,對一些致病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臨床報道,以僵蠶為主制成的丸劑治糖尿病,能使血糖、尿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研末外敷治急性乳腺炎亦有明顯效果,而偽品地蠶既不與僵蠶為同科屬,一個為動物,一個為植物,且不具備僵蠶的上述功效,地蠶雖也可入藥,但其解表清肺、利濕解毒的功效與僵蠶相差甚遠,故不可代替僵蠶使用,以免貽誤治療。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