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識別真假鶴虱
中醫教你識別真假鶴虱
鶴虱又名鵠虱、鬼虱、為雙子葉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實。原植物分布于東北、華北和河南、陜西、甘肅等地。生于沙性土壤上,田邊、路旁常見,農田以近地邊處較多。每年9~10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打下果實,除去皮屑、雜質即可入藥。《本草圖經》載:“鶴虱,今江淮、衡湘間皆有之。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莖高二尺許,七月生黃白花,似菊,八月結實,子極尖細,干即黃黑色,采無時。殺蟲方中此為最要。”《植物名實圖考》中稱:“湘中土匡有用鶴虱者,命取視之,乃野胡蘿卜子。”鶴虱性平,味苦辛,有毒。據分析,果實中含有纈草酸、正己酸、油酸、右旋亞麻酸、卅一烷、豆甾醇和天名精內酯、天名精酮等內酯化合物,具有殺蟲、清熱解毒、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殺滅陰道滴蟲,并治蟲積腹痛。市場上有以傘科植物破子草(又名小竊衣、大葉山胡蘿卜)的干燥果實冒充鶴虱,使用時注意鑒別,下面中醫教你如何識別真假鶴虱。
真品鶴虱
外觀呈圓柱狀,細小,長3~4毫米,直徑不足1毫米,表面黃褐色或暗褐色,有多數縱棱及溝紋。頂端收縮呈線狀短喙,先端擴展成灰白色圓環,另一端稍尖;種皮菲薄透明,橫斷面類圓形,有子葉2片,黃白色。顯微鏡觀察,外果皮細胞1列,均含草酸鈣柱晶;中果皮薄壁細胞數列,棕色,細胞皺縮,棱線處有纖維束;內果皮細胞1列,深棕色。胚壁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滴,稍有油性;聞之有股特異氣味,口嘗味微苦,有粘性。
偽品破子草的果實
外觀為橢圓形,長4~7毫米,直徑約1.5~2.5毫米,個比正品大,表面灰綠色,背面隆起,密生有內彎或呈鉤狀的皮刺,基部闊展,粗糙,接合面凹陷成槽狀,中間有一條脈紋;果實胚乳腹面凹陷,每棱槽有油管1個,無真品的其它特征;聞之氣微無味,口嘗味淡。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鶴虱的醇提取物具有罌粟堿、膽堿樣作用;種子所含黃酮類物質,能擴張冠脈血管,有降壓和抑制心絞痛的作用;能抑制中樞系統,起到抗驚厥作用,而偽品破子草既不與鶴虱屬同科植物,又不具有這些藥理作用,故不可代替真品鶴虱使用,以免貽誤治療。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