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香附的真偽鑒別
中藥香附的真偽鑒別
香附又稱莎草根、香附子,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原名“莎草”,至《唐本草》始稱“莎草根名香附子”,因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又可做為香料使用,故名香附。每年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一般多在秋季挖取根莖,用火燎去須根及鱗葉,入沸水中燙片刻,或放蒸籠內蒸透取出曬干,再放入竹籠中來回撞擦,然后,用竹篩去凈灰屑及須毛,即為藥材中的光香附;亦有不經火燎,即將根莖裝入麻袋撞擦或用石碾碾去毛皮,曬干后稱為香附米入藥。其性平,味辛微苦甘,入肝、三焦經,具有理氣解郁、止痛調經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肝胃不和、氣郁不暢、胸腹脅肋脹痛、痰飮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癥。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粗根莖莎草的干燥根莖冒充正品香附,二者極其相似,使用時注意仔細鑒別。
中藥常識——真品香附
外觀多呈紡錘形,有時略彎曲,長1.5~4.5厘米,直徑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及數個隆起的環節,節上有棕色毛狀鱗片及殘留的根痕;去凈毛須者,則外表光滑,環節不明顯;質堅硬,經過蒸煮的,斷面色棕黃而微紫紅,顯角質性;生曬者斷面色白而顯粉性,周邊與中心分層明顯,中心色略深;聞之氣味芳香,口嘗味微苦。
中藥常識——偽品粗根莖莎草
身長和直徑均比香附粗大,表面多呈深褐色,環節明顯,節間密集,尤其在兩端,環節數多在6~12個以上,少數可達35個;質地稍輕而硬,斷面淺棕色或紅棕色;聞之亦有香氣,但味苦而辛。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香附對子宮肌張力有馳緩作用,功效與當歸浸膏相似,且有抗菌和鎮痛作用,而粗根莖莎草雖與香附同科但不同屬,亦不具備上述功效,故非正品不可代替正品藥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