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良將”說大黃第 3 頁
中風
中風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㖞僻不遂為主癥的一種疾病。雖病機復雜,但不外虛、火、風、痰、氣、血六端,其中以肝腎陰虛為其根本,屬本虛標實之危候;根據病情之輕重緩急,又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差別。腦為元神之腑,腦氣與臟腑之氣相通,而突發腦中風,尤其是急性出血者,元神最易為風火痰瘀所犯,致氣血逆亂,失于升降,而致腑氣不通,諸癥難解。《本經》謂大黃能“蕩滌腸胃,推陳致新”。《湯液本草》亦云其為“陰中之陰藥也,泄滿,推陳致新,去陳垢而安五臟”。此際若果斷投之,則腑氣得通,升降得調,氣血得和,腦壓得降,血腫得消,諸癥迅速緩解,預后亦佳。
近年來,大黃運用范圍逐漸擴大。如《藥性論》亦云其能“消食”,《本經》稱其可“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故石恩駿臨證時常以少量大黃(苦能健胃)配合甘草治療胃腸積滯;又因其苦寒沉降,有清降胃氣之力,亦常以上述二藥治療嘔吐。此外,《日華子諸家本草》言其能“利大小便”,能加速清熱除濕和退黃之力,故又常用以治黃疸;因其善泄濁毒,又被選于尿毒癥的治療。
大黃在用于通腑時,要注意靈活變通,如腸梗阻病人,用承氣劑無效,要考慮陽明熱結,津液虧耗,加生地黃、麥冬、玄參等以“增水行舟”。昔遇一腸梗阻病人,外科醫生予大承氣湯治療,諸癥向愈,然X線透視,液平久不消失,邀石恩駿會診。石恩駿結合其有口渴,咽燥,舌質紅絳,苔黃少津,脈細數等現癥,遂認為熱結津虧,投以原方加生地黃30克,玄參18克,麥冬15克,木瓜15克,白芍15克,瓜蔞仁30克,萊菔子15克,桃仁10克,3劑后液平霍然消失。
大黃煎劑用量一般3~12克,特殊病例,也可用至15~30克,然攻下宜生用;引藥上達而后導熱下行或有瘀血證者宜酒制;老年人及體虛者宜蒸熟;止血宜炒炭,臨證時需權衡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