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療法防治老年精神疾患效果怎樣?
靜坐療法,又稱靜坐養生長壽法,它對于防治老年精神疾患,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神經官能癥,以及精神異常是十分有效的,要常做不懈。靜坐療法如下:
一是靜坐的姿式:
靜坐須有合適的坐凳,坐位的高度與靜坐者的小腿同高。
大腿要平,小腿要直。
端坐自然,頭頸正直,下頦微收,腹部微收,胸部微含,背部挺直(但不可用力),兩肩下垂,兩手分別放置膝蓋部,兩腳距離與肩齊,平放地上。
兩眼微閉,意視鼻尖,口唇輕合,舌尖頂上腭(舌尖頂在兩個門齒之間的后面牙齦處),以安坐舒適為度,切記要不僵不懈。
呼吸采用自然呼吸法,呼吸用鼻。
二是靜坐前的準備工作:
(1)入坐前如有必要,可預先解大小便。
(2)寬衣松帶,解領扣,松腰帶。
(3)靜坐前,首先把情緒穩定下來,排除一切雜念。
(4)盡可能選擇空氣新鮮,環境比較安靜的地方,室內室外均可。
(5)在靜坐當中如驟然發生巨響(驚功),切記不要緊張,盡量保持若無其事的態度。
三是放松和入靜:
松和靜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松不好,就不能入靜,靜不下來,也就松不好。現將放松和入靜的方法詳述如下:
(1)放松:又分為形體放松和精神放松兩個方面。
形體放松:其方法把姿式擺好后,氣向下沉至丹田(丹田穴位在臍下一寸三的地方)。氣息平靜后,用意念由上而下地引導放松(注意用意不用力),松面、松肩、松臂、松肘、松腕、松背、松胸、松腹、松腰、松胯、松腿、松膝,松腳。再使全身肌肉筋腱放松,使全身沒有僵緊的地方,還要注意松而不懈。
精神放松:其方法在形體放松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收斂精神,即所謂的凝神。用意念從兩個下眼皮向下輕輕一領,精神即可慢慢地松下來。此時再與入靜相結合,慢慢地則有似醉似迷,悠悠蕩蕩的感覺,此時身體好像水上漂浮著一樣。這樣,才算松到好處。
(2)入靜:人的大腦在清醒的狀況下,無時不在工作著;工作就要消耗能量。因此,大腦就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休息。
靜坐的入靜,與睡眠和一般的休息是不一樣的。
靜坐的入靜,是在覺醒的狀況下求得安靜,使大腦得到休息。藉此可以消除疲勞,貯備必要的能量。
靜坐入靜的深淺程度,直接關系到效果的大小。必須按照功法堅持做下去,才能逐漸達到深度入靜,使大腦得到真正休息。
這里,再談談什么是淺入靜和深入靜。
淺入靜:開始靜坐時,首先求得淺入靜。方法是:在放松的同時,使精神逐漸集中,把一些雜念轉為一個念頭,即所謂萬念歸一。也就是以一種有益的意念來代替其他雜念,如意想游歷某處美麗的風景等,達到平心靜氣后大腦皮層漸漸有些抑制,但不深刻。所謂心平氣和,就是淺入靜。
初學靜坐者,切勿急于追求深入靜,這樣反而造成意念緊張,越發不易入靜。
必須慢慢練功,漸漸由淺入深,功到自然成。
深入靜:就是使大腦皮層進入較深的抑制,也就是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使興奮抑制不平衡的狀態,得到恢復和調整,求得深入靜,關鍵在于徹底清除雜念。
消除雜念的方法,比較好的不外乎意守法和默數呼吸法等。
意守法:即將精神集中于一個地方,一般的是意守丹田;另一種是意守病灶,即病在某處,就意守某處;還有一種是意守外景,即公園、花木、山川等大自然景色,要把自己融合在景色之中。
默數呼吸法:就是默數自己的呼吸,切記不要出聲。
通過排除雜念,放松,入靜,意定神凝,慢慢自覺進入呼吸綿綿無盡,虛無縹緲,若有若無的境界,自覺全身輕飄舒適,神清氣爽。此時即能收到良好的治療保健效果。
一是靜坐的姿式:
靜坐須有合適的坐凳,坐位的高度與靜坐者的小腿同高。
大腿要平,小腿要直。
端坐自然,頭頸正直,下頦微收,腹部微收,胸部微含,背部挺直(但不可用力),兩肩下垂,兩手分別放置膝蓋部,兩腳距離與肩齊,平放地上。
兩眼微閉,意視鼻尖,口唇輕合,舌尖頂上腭(舌尖頂在兩個門齒之間的后面牙齦處),以安坐舒適為度,切記要不僵不懈。
呼吸采用自然呼吸法,呼吸用鼻。
二是靜坐前的準備工作:
(1)入坐前如有必要,可預先解大小便。
(2)寬衣松帶,解領扣,松腰帶。
(3)靜坐前,首先把情緒穩定下來,排除一切雜念。
(4)盡可能選擇空氣新鮮,環境比較安靜的地方,室內室外均可。
(5)在靜坐當中如驟然發生巨響(驚功),切記不要緊張,盡量保持若無其事的態度。
三是放松和入靜:
松和靜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松不好,就不能入靜,靜不下來,也就松不好。現將放松和入靜的方法詳述如下:
(1)放松:又分為形體放松和精神放松兩個方面。
形體放松:其方法把姿式擺好后,氣向下沉至丹田(丹田穴位在臍下一寸三的地方)。氣息平靜后,用意念由上而下地引導放松(注意用意不用力),松面、松肩、松臂、松肘、松腕、松背、松胸、松腹、松腰、松胯、松腿、松膝,松腳。再使全身肌肉筋腱放松,使全身沒有僵緊的地方,還要注意松而不懈。
精神放松:其方法在形體放松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收斂精神,即所謂的凝神。用意念從兩個下眼皮向下輕輕一領,精神即可慢慢地松下來。此時再與入靜相結合,慢慢地則有似醉似迷,悠悠蕩蕩的感覺,此時身體好像水上漂浮著一樣。這樣,才算松到好處。
(2)入靜:人的大腦在清醒的狀況下,無時不在工作著;工作就要消耗能量。因此,大腦就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休息。
靜坐的入靜,與睡眠和一般的休息是不一樣的。
靜坐的入靜,是在覺醒的狀況下求得安靜,使大腦得到休息。藉此可以消除疲勞,貯備必要的能量。
靜坐入靜的深淺程度,直接關系到效果的大小。必須按照功法堅持做下去,才能逐漸達到深度入靜,使大腦得到真正休息。
這里,再談談什么是淺入靜和深入靜。
淺入靜:開始靜坐時,首先求得淺入靜。方法是:在放松的同時,使精神逐漸集中,把一些雜念轉為一個念頭,即所謂萬念歸一。也就是以一種有益的意念來代替其他雜念,如意想游歷某處美麗的風景等,達到平心靜氣后大腦皮層漸漸有些抑制,但不深刻。所謂心平氣和,就是淺入靜。
初學靜坐者,切勿急于追求深入靜,這樣反而造成意念緊張,越發不易入靜。
必須慢慢練功,漸漸由淺入深,功到自然成。
深入靜:就是使大腦皮層進入較深的抑制,也就是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使興奮抑制不平衡的狀態,得到恢復和調整,求得深入靜,關鍵在于徹底清除雜念。
消除雜念的方法,比較好的不外乎意守法和默數呼吸法等。
意守法:即將精神集中于一個地方,一般的是意守丹田;另一種是意守病灶,即病在某處,就意守某處;還有一種是意守外景,即公園、花木、山川等大自然景色,要把自己融合在景色之中。
默數呼吸法:就是默數自己的呼吸,切記不要出聲。
通過排除雜念,放松,入靜,意定神凝,慢慢自覺進入呼吸綿綿無盡,虛無縹緲,若有若無的境界,自覺全身輕飄舒適,神清氣爽。此時即能收到良好的治療保健效果。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