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4-14 20:26:53 

梔子

Fructus Gardeniae
(英)Cape Jasmine Fruit
別名 黃梔子、山 枝子、大紅桅。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桅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 常綠灌木,高達2m。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4cm,寬2~7cm,全緣;托葉2片,通常連合成筒狀包圍小枝。花單生于枝端或葉腋,白色,芳香;花萼綠色,圓筒狀;花冠高腳碟狀,裂片5或較多;子房下位;ㄆ5~7月,果期8~11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采制 9~11月果實成熟顯紅黃色時采收
性狀 果實橢圓形或長卵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翅狀縱棱5~8條,兩棱間有縱脈1條,頂端有宿萼。果皮薄而脆;種子多數(shù),扁長圓形,暗紅色或紅黃色。氣微,味微酸而苦。
化學(xué)性質(zhì) 含梔子甙(geniposide)、羥異梔子甙(gardenoside)、山梔甙(shanzhiside)、梔子新甙(gardoside)、梔子甙酸(geriposidic acid)、梔子黃素(gardenin)、番紅花甙-Ⅰ(crocin-1)、番紅花酸(cro-cetin)、雞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花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杰腫痛、火毒瘡瘍、扭傷。
【英文名】 FRUCTUS GARDENIAE
【別名】黃梔子、黃果樹、山梔子、紅枝子
【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其根也可入藥。9~11 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及雜質(zhì),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根夏秋采挖,洗凈曬干。
【制法】
梔子:除去雜質(zhì),碾碎。
炒梔子:取凈梔子,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黃褐色。
【性狀】本品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 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 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nèi)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shù),扁卵圓形,集結(jié)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
【鑒別】
(1) 本品粉末紅棕色。果皮石細胞類長方形;果皮纖維細長,梭形,直徑約10μm,長約至 110μm,常交錯、斜向鑲嵌狀排列; 含晶石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直徑17~31μm,壁厚,胞腔內(nèi)含草酸鈣方晶,直徑約8μm。種皮石細胞黃色或淡棕色,長多角形、長方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直徑60~112μm,長至230μm,壁厚,紋孔甚大,胞腔棕紅色。草酸鈣簇晶直徑19~34μm。
(2) 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置水浴中加熱3 分鐘,濾過。取濾液5 滴,置蒸發(fā)皿中,蒸干,加硫酸1 滴,即顯藍綠色,迅速變?yōu)楹稚,繼轉(zhuǎn)為紫褐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75%乙醇10ml,置溫水浴中浸 2小時,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梔子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硫酸乙醇(5→10)溶液,在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水(15:8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38nm。理論板數(shù)按梔子苷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梔子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 H 第一法)],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2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10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梔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能主治】
果實: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根:瀉火解毒,清熱利濕,涼血散瘀。用于傳染性肝炎,跌打損傷,風火牙痛。
【用法用量】 6~9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根1~2兩。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備注】
(1)用于熱病發(fā)熱,心煩不寧等癥。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癥初期,見有發(fā)熱、胸悶、心煩等癥,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如屬一切實熱火癥而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等癥,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
(2)用于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和瘡瘍腫毒等癥。山梔又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側(cè)柏葉、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腫痛,可與菊花、石決明等配伍;治瘡瘍腫毒,可與黃連、銀花、連翹等同用。
(3)本品又能泄熱利濕,可用于濕熱郁頡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發(fā)黃、疲倦、飲食減少等癥,常與黃柏、茵陳蒿等同用。又用生梔子研末,與面粉、黃酒調(diào)服,有消腫活絡(luò)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癥,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藥”,尤其適用于四肢關(guān)節(jié)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
(4)梔子,一名山梔,輕清上行,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在外感熱病、表里有熱之際,能起雙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可用于熱病心煩;血熱妄行及熱淋尿血等癥。故山梔既能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至于泄熱利濕,可用治黃疸,也是它的特長。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再加淡豆豉,能雙解表里之熱,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丹皮,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黃柏、茵陳,能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過去在臨床應(yīng)用方面有山梔皮去肌表熱、山梔仁清心熱的用法,現(xiàn)在上海地區(qū)已予簡化,均用整個梔子,不再分梔皮、梔仁。
【摘錄】《中國藥典》

Fructus Gardeniae
(英)Cape Jasmine Fruit
別名 黃梔子、山 枝子、大紅桅。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桅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 常綠灌木,高達2m。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4cm,寬2~7cm,全緣;托葉2片,通常連合成筒狀包圍小枝。花單生于枝端或葉腋,白色,芳香;花萼綠色,圓筒狀;花冠高腳碟狀,裂片5或較多;子房下位;ㄆ5~7月,果期8~11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采制 9~11月果實成熟顯紅黃色時采收
性狀 果實橢圓形或長卵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翅狀縱棱5~8條,兩棱間有縱脈1條,頂端有宿萼。果皮薄而脆;種子多數(shù),扁長圓形,暗紅色或紅黃色。氣微,味微酸而苦。
化學(xué)性質(zhì) 含梔子甙(geniposide)、羥異梔子甙(gardenoside)、山梔甙(shanzhiside)、梔子新甙(gardoside)、梔子甙酸(geriposidic acid)、梔子黃素(gardenin)、番紅花甙-Ⅰ(crocin-1)、番紅花酸(cro-cetin)、雞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花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杰腫痛、火毒瘡瘍、扭傷。
【英文名】 FRUCTUS GARDENIAE
【別名】黃梔子、黃果樹、山梔子、紅枝子
【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其根也可入藥。9~11 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及雜質(zhì),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根夏秋采挖,洗凈曬干。
【制法】
梔子:除去雜質(zhì),碾碎。
炒梔子:取凈梔子,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黃褐色。
【性狀】本品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 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 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nèi)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shù),扁卵圓形,集結(jié)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
【鑒別】
(1) 本品粉末紅棕色。果皮石細胞類長方形;果皮纖維細長,梭形,直徑約10μm,長約至 110μm,常交錯、斜向鑲嵌狀排列; 含晶石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直徑17~31μm,壁厚,胞腔內(nèi)含草酸鈣方晶,直徑約8μm。種皮石細胞黃色或淡棕色,長多角形、長方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直徑60~112μm,長至230μm,壁厚,紋孔甚大,胞腔棕紅色。草酸鈣簇晶直徑19~34μm。
(2) 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置水浴中加熱3 分鐘,濾過。取濾液5 滴,置蒸發(fā)皿中,蒸干,加硫酸1 滴,即顯藍綠色,迅速變?yōu)楹稚,繼轉(zhuǎn)為紫褐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75%乙醇10ml,置溫水浴中浸 2小時,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梔子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硫酸乙醇(5→10)溶液,在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水(15:8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38nm。理論板數(shù)按梔子苷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梔子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 H 第一法)],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2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10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梔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能主治】
果實: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根:瀉火解毒,清熱利濕,涼血散瘀。用于傳染性肝炎,跌打損傷,風火牙痛。
【用法用量】 6~9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根1~2兩。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備注】
(1)用于熱病發(fā)熱,心煩不寧等癥。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癥初期,見有發(fā)熱、胸悶、心煩等癥,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如屬一切實熱火癥而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等癥,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
(2)用于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和瘡瘍腫毒等癥。山梔又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側(cè)柏葉、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腫痛,可與菊花、石決明等配伍;治瘡瘍腫毒,可與黃連、銀花、連翹等同用。
(3)本品又能泄熱利濕,可用于濕熱郁頡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發(fā)黃、疲倦、飲食減少等癥,常與黃柏、茵陳蒿等同用。又用生梔子研末,與面粉、黃酒調(diào)服,有消腫活絡(luò)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癥,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藥”,尤其適用于四肢關(guān)節(jié)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
(4)梔子,一名山梔,輕清上行,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在外感熱病、表里有熱之際,能起雙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可用于熱病心煩;血熱妄行及熱淋尿血等癥。故山梔既能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至于泄熱利濕,可用治黃疸,也是它的特長。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再加淡豆豉,能雙解表里之熱,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丹皮,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黃柏、茵陳,能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過去在臨床應(yīng)用方面有山梔皮去肌表熱、山梔仁清心熱的用法,現(xiàn)在上海地區(qū)已予簡化,均用整個梔子,不再分梔皮、梔仁。
【摘錄】《中國藥典》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guān)文章
-
沒有相關(guān)文章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政策法規(guī)
- 醫(yī)學(xué)考試
- 醫(yī)藥資訊
- 結(jié)石研究
- 課題研究
- 培訓(xùn)教學(xué)
- 科技成果
- 歷代名醫(yī)
- 耳穴知識
- 中醫(yī)典故
- 中醫(yī)詞典
- 中醫(yī)診斷
- 中醫(yī)經(jīng)絡(luò)
- 中醫(yī)腧穴
- 中醫(yī)名方
- 中醫(yī)臨床
- 中醫(yī)保健
- 中醫(yī)養(yǎng)生
- 孕育保健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老年保健
- 嬰兒保健
- 新婚保健
- 藥膳食療
- 祖?zhèn)髅胤?/a>
- 民間偏方
- 中藥詳解
- 護理技術(shù)
- 草藥圖譜
- 人體圖譜
- 不孕不育
- 燒傷燙傷
- 祛病靈符
- 療疾手印
- 性學(xué)文獻
- 學(xué)術(shù)爭鳴
- 中醫(yī)教育
- 中醫(yī)特色
- 中醫(yī)歷史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xué)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