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收藏的“王冠”
中醫收藏的“王冠”
如果將《黃帝內經》稱為中醫之魂,理法方藥為中醫之體,中醫方箋是中醫華麗的服飾,那么膏滋方就是最光彩奪目的“王冠”。
膏滋方,又稱煎膏、膠方。它是把藥物加水煎熬,濾滓,加糖、膠而熬制成稠厚的膏,近年亦有醫院制成固體塊狀膏。它具有辨證施治、辨病調補、度身定做、甘甜爽口、營養豐富、藥力持久、服用方便等優點而備受歡迎。
中醫方箋是診治疾病的真實記錄,是總結、整理、研究中醫學術思想與經驗的寶貴資料。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間的推移,許多醫院逐漸推廣電子處方,中醫手寫處方漸漸淡出歷史舞臺,但中醫方箋的歷史、學術及文物價值不容忽視。
有價值的中醫處方是寶,而膏滋方更是寶中之寶。因為醫生開膏方要深思熟慮,謀劃君臣佐使的配伍,藥全量大,服用時間長,處方格式和內容上更講究周到,乃所謂“膏百藥煉味藏精,滋五臟調陰和陽”是中醫方箋中的精品,堪稱中醫服飾的“王冠”。
常州錢氏中醫兒科,作為江蘇著名的中醫兒科世家,自明末錢祥甫始,傳承延續12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傳承發展中,涌現出一批名揚常武,蜚聲華夏的名醫,他們懸壺濟世,救死扶傷,醫德高尚,醫術高超,惠民一方。
常州錢氏兒科世家留存的膏方,是中醫界不可多得的瑰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錢同增(1880~1824年)替一位癇癥患者開的膏方,時間是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年,即1906年),距今已有107年的歷史。
拂去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塵埃,這張膏方保存了大量的人文信息,仍可以清晰地顯現出當時診病方箋、用藥配藥的特點。此方為豎書紅條24行箋,落款有兩方篆刻章,分別是:蘭陵錢氏,同增。處方用藥極為考究,在19味中藥中對17味提出了加工要求,如人乳拌蒸白茯苓、甘草湯泡炒遠志肉、大熟地蒸脆搗入。方末要求藥店“秤準兩錢”,即不能短斤少兩。配藥的印章為“介壽號制錢九扣”,1904年開設的介壽中藥房位于千秋坊大浮橋東,從藥價打九折上看,可見當時藥店也在搞“讓利促銷”。另如錢世兒科十世傳人錢同高、十一世傳人錢今陽和我的老師錢育壽的膏方墨寶也都各具特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