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端午節習俗
中醫文化:各地端午節習俗
躲端午——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掛鏡——東漢張衡的《論衡》提到在端午這天午時以銅鏡磨礪生光,作陽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時于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現在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節在門前掛鏡驅邪。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于上古神荼、郁壘祛鬼門神之傳說。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后世的懸鐘馗像、昧符、吉祥葫蘆等均類此。
葫蘆——《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于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過去是端午的必備菜肴,但現在已少見。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河北等地則吃“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端午節各爐食鋪有“五毒餅”出售。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