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蒙醫學文化
中醫文化:蒙醫學文化
13世紀以后蒙醫學逐步形成,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臨床醫療經驗,并經過不斷的總結和提高,產生了初步的醫療理論。蒙醫在自己的理論體系指導下,確立了辨證論治的醫療原則。在醫療技術方面,除了藥物療法外,還有針療法、灸療法、正骨療法、飲食療法、馬奶療法等等。
蒙古族地處寒冷的北方,故多用火取暖以輔助治療疾病。在《漢書》蘇武傳中有用溫火燒地穴,加以其他方法治療蘇武病的記載。由于蒙古人多食用牛、羊、馬等動物的肉、乳,故也會用酷乳酪等治病。蒙古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地對食療加以總結和提高,使其發展成為古代蒙醫學的飲食療法。1330年,忽思慧用漢文著成《飲膳正要》一書。書中記載了許多飲食營養品如羊肉、牛羊奶及其制品、五谷、蔬菜、瓜果等;還有用于治療的藥物,該書成為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
又由于蒙古族是個“馬背上的民族”,善于騎射,骨傷科疾病較多,客觀上促進了骨外傷科的發展,使骨外傷科發展成為一個有豐富經驗的臨床學科,出現了不少正骨傷科專家。同時,由于戰傷骨科發展的需要,又促進了尸體解剖方面的研究。此外,蒙醫學中還有特殊的“腦震蕩”療法,并且有了“以震治震,震靜結合,先震后靜”的辨證學說。
1279年元朝統治中國后,擴大了地域,吸收外來文化和醫藥知識,除漢族醫藥外,還吸取了阿拉伯、意大利等國的醫學知識。1292年,在元大都(北京)和上都(內蒙古多倫)分別建有“回回藥物院”,專售阿拉伯藥物。16世紀下半葉,蒙古族又吸收藏醫知識,充實蒙醫理論,所以蒙醫學與藏醫學在理論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蒙醫學也有“三元”(三大要素)、“七恒”(七種物質)之說。18世紀以后,蒙族醫生也寫出了《蒙藥本草從新》、《甘露三部》、《珊瑚驗方》等多種醫學著作。由于蒙醫大多由喇嘛教徒掌握,所以有些醫學著作是用藏文編寫的。后來錫林郭勒盟學者關布扎布所寫《藥方》一書中還收人了印度、西藏、回、漢醫使用的藥物和驗方。
與其他民族醫藥不同的是蒙醫的現代史比其他醫藥要早一些,這是因為內蒙古自治區比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解放時間要早近兩年,即1947年,在這一地區已經成立人民政權。也是在這個時候,第一個蒙醫機構蒙醫學校就在烏蘭浩特成立開始了蒙醫人才的現代教育,培養了一批專業蒙醫,為牧區廣大牧民的醫療事業做出貢獻。五、六十年代,對蒙醫古籍開展整理和翻譯工作,僅中蒙醫研究所一家整理的蒙藏經典就有十多部。近二十年來,蒙醫藥的各個方面都有飛速的進步。在蒙醫藥科學研究方面,也獲得可喜的成績。改革開放以來,在整理蒙藏醫學古籍、翻譯注釋、發掘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