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與《鴨頭丸帖》
中醫文化:王獻之與《鴨頭丸帖》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的傳世名作,也是王獻之書法作品中唯一的傳世真跡,寫在絹上,全文兩行15字,為“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帖中所談到的“鴨頭丸”是一種中成藥。宋代嚴用和《濟生方》卷四:“鴨頭丸,治水腫,面赤煩渴,面目肢體悉腫,腹脹,喘急,小便澀少。甜葶藶略炒 豬苓去皮漢防己以上各一兩。右為細末,綠頭鴨血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木通湯送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十七“鶩”(鶩即鴨也)條說道:“鴨頭丸,治陽水暴腫,面赤煩躁,喘急,小便澀,其效如神。此裴河東方也。用甜葶藶炒二兩熬膏,漢防己末二兩,以綠頭鴨血同頭全搗三千杵,丸梧子大。每木通湯下七十丸,日三服。一加豬苓一兩。”以上可知,鴨頭丸是由葶藶子、漢防己或加豬苓組成,因用綠頭鴨血為丸,故名“鴨頭丸”。從藥性分析,此方是以肅肺、降氣、利水、補虛為主要功效的中成藥,主治水腫、腹脹、喘急等病癥。鴨血氣味甘寒,無毒,有補虛除熱、解毒利水的作用。綠頭鴨為雄鴨,其補益之力較大,故取之。
此藥偏涼,補益之力不足,行氣利水之力有余。晉代人文雅士嗜好養生,但養生也要辨證,王獻之可能是受了朋友的推薦,認為此藥為補益之良品,所以好服之。但服了以后并無好感,寫到:(吃了)鴨頭丸確實不好,明日必然集會,到時我當與你相見。
《鴨頭丸帖》,其筆法風神爽利,圓轉寬博,勁力靈動,富于變化,堪稱王獻之行草的代表作。入藏明宮廷時,深得明神宗朱翊鈞的喜愛。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說道:神宗帝猶好書法,每隨身帶著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虞世南的《臨樂毅論》、米芾的《文斌》以自欣賞。
《鴨頭丸帖》不僅是書法史上的一份瑰寶,而且也是難得的一份中醫案例,說明服用中成藥也要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否則是難以得到期望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