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概念產生于漢代第 3 頁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此是因發汗復下之,傷津液甚而使病邪傳變,不是傳于里,而是傳于半表半里。這里明確提出半表半里概念,并提出:半表半里分陰陽,陽證為少陽;不屬少陰表,亦不屬太陰里,而是在兩者之間,那即是半表半里的陰證,即厥陰。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謂第148條仲景提出的“半在里半在外”,原本不是半表半里之意,稱為半表半里,是成無己注解先提出的,甚至說“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語,實為誤解”,這是以《內經》釋《傷寒》,未能理解經方六經實質的緣故。其實成無己不僅在第148條,而且在第96條、第147條等多處提出半表半里。成無己雖以《內經》注《傷寒》,但這里用八綱注解,是因為明白是張仲景首先提出的半表半里概念,更足證半表半里概念產生于東漢。
后世注家、經方家都認同《傷寒論》有半表半里概念,如惲鐵樵、陸淵雷、陳遜齋、陳慎吾、劉渡舟、胡希恕等。當然,對于半表半里的確切概念尚有爭論,如認為半表半里即僅指少陽;少陽在陽明前;少陽謂在表里上下之間等。但隨著考證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傷寒論》所論六經與《內經》迥異,強合一起只會越講越糊涂,于讀書臨證毫無益處”(見《岳美中醫學文集》)。胡希恕明確提出六經來自八綱,這樣半表半里概念越來越明了,漸漸認識到,半表半里是病位概念,非獨指少陽,而是在此病位有陰證和陽證的不同,即半表半里陽證者為少陽,半表半里陰證者為厥陰。對此,胡希恕、惲鐵樵、陳遜齋等都明確論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