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的魅力所在第 4 頁
二、神奇的中醫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它們統一有序由相互聯系。世間百草皆有屬性:寒熱溫涼,辛酸甘苦咸。四氣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臟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醫自然之身。古樸的哲學思想滋潤了神奇的中國醫學。于是,五千年來,一根針,一把草,護佑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這段話出自戰國時期神醫扁鵲的《難經》,“望聞問切”是中醫獨特的診斷方法。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組織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通過望、聞、問、切,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病情,準確“辯證”,然后治病。用專業術語來說叫“辯證施治”。它體現了唯物辯證和系統論的思想。在臨床上曾治療一個肝硬化患者,一位五十七歲的女性,當服用中藥一年后,肝硬化得到了緩解,而意想不到的是她150度的花眼好了,這是什么道理呢?中醫認為五臟與五官通過經絡、氣血相連,肝開竅與目,所以,在治療肝病的時候,肝的功能好了,自然眼睛的功能也好了,這不能不說中醫的神奇。
中醫是一種文化,西醫是一種技術,中醫是治療患病的人,西醫是治療人患的病。與中醫整體觀不同的是,西醫是微觀的“辨病施治”。臨床上“在治療慢性肝炎時,西醫近年來采用基因、分子生物學等手段,對該病的研究獲得了很大進展,也取得了對于抗病毒和調節免疫是其主要治療方法的這一共識,但是至今仍沒有特效藥物治療。而對此中醫獨具特點和優勢。中醫強調辯證施治,重視病人個體差異。雖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長短不同,通過辯證進行不同的治療,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驗去治‘大三陽’。氣滯血瘀者,當以祛邪為主;氣虛血滯者,當以扶正為先。”這些理論體現了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看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根據病人的體質、體征,結合天時、地理、病史等諸多社會因素確定癥結和治療方案,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論“因人、因時、因地用藥”。臨床上因地而行、因人而異。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根據中國的國土幅員遼闊,南北方人的生活環境、體質狀態均有差異,因此,同樣的病,在用藥、劑量上應有所不同。如給內蒙古人看病,藥的分量要加倍。否則沒有效力。因為內蒙古寒冷,當地人多吃牛羊肉,盡喝牛奶,少吃蔬菜,身體強壯。所以藥力要加強。”名醫之所以也是明醫就在于“善乎明辨”。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功;切而知之謂之巧。這“神圣功巧”是醫家的真功夫。因人因時地辯證,貴在知常達變。平凡的望聞問切里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道理。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