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艾灸療法
藏醫艾灸療法
藏醫艾灸療法歷史悠久,運用廣泛,主要用來治療一些寒性病,如消化不良、胃火衰敗、浮腫、水腫、黃水癥、瘰疬、炭疽、神經錯亂、健忘癥、脈病等,其中黃水病和脈病療效尤佳。在熱病的后期,也可運用火灸施治。
艾灸通過封閉脈道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竄于脈道,從而起到鎮痛,治消化不良,化痞塊,干黃水的作用,使胃火增生,神志清明。艾灸的制作是一個很精細的過程。一般在秋天擇吉日采集艾葉,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絨團。艾絨團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別:用于關節者,大小如姆指;用于頭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脈竅者,大小如羊糞粒或制成條形;用于瘰疬和痞塊者,大小如訶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艾灸取穴,一般有固定的穴位,一種是依據病人自訴癥狀部位定穴。患病的穴位按之疼痛且舒適,痛點即施灸的穴位,這與漢語中醫的阿是穴頗為相似。另一種是分布在全身各個部位的固定穴,醫生根據臟腑經絡選穴。
藏醫常用的灸法有以下四種:
1.煮法:適用于慢性的頑癥,如瘰疬、痞塊、癰癤等。
2.燒法:適用于心風病、黃水病等。
3.烤法:適用于隆病、蟲癥、大小便秘閉不通者。
4.擬法:所用艾柱較小,多用于兒童,驚痛時即可移去。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