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的起源及發展
藏醫的起源及發展
藏醫學即西藏地區醫學,它形成于吐蕃王朝時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關于藏醫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佛祖創造說;本教創造說;藏族先民創造說。 吐蕃王朝時期,藏醫學開始形成體系。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人藏,嫁給藏王松贊干布。據《吐蕃王朝世系明鑒》記載,文成公主人藏時帶去大批書籍和工技人員(包括醫工,即醫生),還有“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療論著四種”。有關醫學論著,由漢醫僧圣天及藏族譯師達瑪郭卡譯成第一部藏文醫書——《醫學大全》。
景龍四年(710),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第37代藏王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又帶去了一批漢族醫生和醫藥書籍。這些醫書后被譯成藏文,又經吸收西藏民間及外國醫學經驗,約于8世紀上葉編成藏醫名著《月王藥診》。該書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文醫籍。8世紀末,東松嘎瓦的學生、藏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完成了舉世聞名的藏醫學巨著《四部醫典》(藏名《居悉》)。《四部醫典》的問世,標志著藏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為藏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藏醫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重新發掘面世,《四部醫典》于11世紀又經修訂,于16世紀傳人蒙古,18世紀被譯為蒙文。漢文譯本也于1983年出版。國外還有俄、英、日、德文的節譯本。《四部醫典》為世界醫學做出了貢獻。
日喀則藏醫學習班和藏醫學堂建立。桑吉嘉措對這一時期藏醫學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藍琉璃》對《四部醫典》進行了權威詮釋。醫學教育得到了大力發展。十三世達賴喇嘛時期,建立了拉薩“醫學星算利眾院”。
1959年,“醫學星算利眾院”與“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合并而成拉薩市藏醫院,1980年,擴建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前身系西藏藏醫學校和西藏大學藏醫系,1989年9月成立西藏大學藏醫學院,1993年2月經國家教委批準獨立設置為西藏藏醫學院。
藏醫學是由印度醫學、漢族醫學以及西藏的高原療法和佛經理論融合而成的。如其中以鐵、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來論述人身五種元素的構成,與中醫的五行學說頗有相似之處;其望、問、切診法,也基本上與中醫相同。藏醫獨特的人體胚胎發育學,比漢醫學更為具體、精確,比歐洲醫學要早1000多年。藏醫的最大特點有驗尿診斷法,其他如藥物療法、飲食療法、熏療法、放血術、養生防病等也都頗具特色。藏醫處方一般用藥較中醫多。藏醫的治療程序可概括為:治病應像走扶梯一樣,最初是使生活和工作合理化,然后注意飲食,再后是用藥,最后才用外科手術。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