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醫藥的特色第 3 頁
這個時期是蒙醫藥學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醫學教育在家傳和師承傳授方式的同時,也有了專門的蒙醫學校和蒙醫學院。這些蒙醫教學機構大都存在于較大規模的寺院中,通稱為“滿巴拉倉”。
蒙醫學在原有的古代傳統蒙醫初步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陰陽學、五大元素(土、水、火、風、空間)學以及印度和藏醫理論精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不斷整理提高,形成了以“氣、膽、痰”學說為主要內容的理論體系。有陰陽、五大元素學說、寒熱對立統一學說、三素七穢學說、六因辨證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等內容。其中的六因辨證學說是根據病因進行辨證分析的理論;臟腑經絡學說是按病位做辨證的理論;而寒熱對立統一學說是辨證總綱。這些學說不僅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也是解釋人體生理功能的理論基礎。
近代蒙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臨床經驗的總結提高,促進了臨床基礎分科及專科研究。近代蒙醫學的臨床分科為內科、骨傷科、瘟病、傳染病、婦科、兒科、皮膚科、五種療法、五官科等。基礎分科為理論基礎(包括診斷)、藥理、方劑學等,各科專著也陸續出現。
16世紀以后的400余年的歷史時期,蒙古醫學在古代蒙醫傳統醫學的基礎上吸收了漢、印、藏等兄弟民族醫學精華,并在實踐中不斷整理提高,發展成為具有系統理論和豐富民族特色的近代蒙醫學。
理論體系
蒙醫藥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治療方法和用藥理論,并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這為蒙醫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蒙醫藥學以自然哲學觀點解釋人體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以統一、整體、辨證的觀點來認識機體生理、病理過程。其理論基礎為三根、五元、七素及六基癥學說。
蒙醫藥學認為,三根七素是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能量與物質基礎,并且也是產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人體只要使三根七素保持相對平衡狀態,就能進行正常的功能活動,如果三根出現偏盛、偏衰等反常狀態而失去平衡,機體就會產生疾病。為了保持這種平衡,平時就必須注意合理調配飲食、起居。因此,蒙醫把飲食和起居也列入治療疾病的四施(即飲食、起居、藥物、外治)內容。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第 3 頁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