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點穴法第 4 頁
2.3治病求本是臟腑點穴診治疾病的突出特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臟腑陰陽的偏勝偏衰會導致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因此說,疾病產生的實質就是臟腑陰陽失衡的結果。一旦臟腑陰陽遭到破壞,勢必影響臟腑功能而出現臟腑氣分錯亂,產生某些病理變化。所以,臟腑點穴非常重視調理臟腑氣分,使“輕清者上升,重濁者下降”。通過調理臟腑氣分,平衡陰陽,恢復臟腑功能。臟腑陰陽平衡與否,取決于“腎陰”、“腎陽”。因為腎主“藏精氣”,乃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被稱為“先天之本”。但究其所藏之精氣,除稟受于先天之外,更重要的是稟受于水谷所化生的五臟六腑的有余之精氣。如果脾胃運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供養腎及其它臟腑,則人如一部汽車無油而不能驅使,故有“脾敗則亡”之說。臟腑點穴用“開胃健脾法”強化脾胃功能,根據臟腑、經絡病機,結合八綱辨證,運用“調”、“補”、“泄”等手法,損其有余,補其不足,從根本上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真正體現“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病案舉例:患者,王某。因患胃癌而胃切除4/5,2003年6月兩次化療后,正氣極虛,4天水谷未進,且嘔吐頻繁,飲水即吐,家屬邀余診治。診為脾胃功能受損,臟腑氣分失調,中焦受阻,濁氣上逆。遂用“降逆止嘔”法,施以泄濁扶正手法,即先打開中焦之門,點、按“闌門穴”。此穴是臟腑點穴的特殊穴位,是重要之穴,于臍上1.5寸處取穴,點按近2分鐘,然后用泄法,使上焦濁氣下降。繼之輕調輕補建里穴,以補益中氣。再點氣海穴,先泄后補微調,以促升陽,固護正氣。施治15分鐘即止嘔。然后“放”帶脈(即以兩手拇指與食指在帶脈上操作“放”的手法),進一步溝通上、下焦,使周身氣血運行通暢。再點章門、梁門、石關諸穴,最后點按背腧穴。施治1小時,患者即感輕松,并有饑餓感,囑其進食小米粥一碗,食畢未吐,且覺良好。恐其運化功能虛弱,又施治半小時,以助其運化。從此開始每餐能進食,且食欲漸增,經一段時間治療后,身體恢復良好。爾后,三次、四次化療期間,未再出現嘔吐癥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