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的起源與形成
經絡學說的起源與形成
(一)《黃帝內經》的成書,標志著經絡學的形成。
系統地論述了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屬絡臟腑及十二經脈發生病變時的證候,并記載了十二經別、別絡、浮絡、孫絡、經筋、皮部及奇經八脈等內容。
(二)形成的客觀依據:
1、經絡發于四肢腧穴說
(1)經絡是體表反應點和針刺傳導感應現象的歸納。
a、體表反應點:是指機體某一內臟發生病變,有時在體表一定部位可觸摸到壓痛點或出現其它特殊變化,如皮下硬結、皮膚顏色發生改變。 這種現象被稱為“反應點”。
b、傳導感應現象:當針刺體表某一部位時,機體產生一種酸脹麻重的感覺,并且這種感覺會沿著一定的方向放射,這種現象稱為“針刺感傳”現象,古代稱“得氣”和“行氣”。現代研究稱之為“經絡現象”。
(2)經絡是穴位療效規律性的總結。
“穴位”的發現與針灸治療有密切關系,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醫療實踐中逐步發現主治范圍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線上,這就由“點”的認識發展到“線”的概念,從局部到整體,是古代經絡概念形成的重要起點。
逐漸地在“線”上又發現許多新的“點”,同時這些 “點”與“線”又與不同內臟的生理病理變化密切相關,成了給“線”命名的基礎。
醫療實踐使人們對經絡的認識不斷深化。通過由 “點”連“線”,“線”上又布新“點”的歸納和總結,形成了 經絡學說。
2、先經絡后腧穴說。
認為先發現經絡,后發現穴位。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基出過的帛分《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是最早記載經脈學說的古代文獻,是《靈樞經》的祖本,但記述的經脈不如《內經》完整規律,因其沒有穴位記載,故認為先經絡后腧穴。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