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捏脊的忌宜
小兒捏脊的忌宜
許多養生書籍及各類形形色色的小兒推拿專家,凡論及小兒捏脊都是高談闊論,并且都只談捏脊的好處,比如疏通經絡、升陽開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而對于不適宜的捏脊所帶來的副反應往往只有只言片語甚至根本就沒談及,這就給父母一個錯覺,認為每個孩子都適合做捏脊保健。但事實情況又是如何呢?
上捏脊還是下捏脊?
一般的小兒推拿教材和養生書籍中所說的捏脊指的是上捏脊(即是從下往上捏),但實際應用當中,也會有下捏脊(從上往下),不過因為日常保健下捏脊用得比較少,所以大多父母就只知道上捏脊。上捏脊還是下捏脊有不同的適應癥,要了解其適用癥狀就得知道捏脊的原理。
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胱經和督脈上操作的,上捏脊是從長強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督脈上幾個主要穴位都是升陽的穴位。根據經絡按摩“順經為補,逆經為瀉”的原則,順督脈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陽,屬補法。下捏脊順序跟上捏脊相反,逆瀉督脈,有清熱瀉火通便之效,屬于瀉法,平時多用于實熱證,比如發燒或便秘的治療,極少用于平時保健。實際運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單用推背代替。
比如實熱證的小兒發燒,手上的穴位推拿完后加推背(從大椎穴推至長強)至皮膚發紅發熱,能有效加快退燒速度。上捏脊能調動一身陽氣,陽氣升,可溫腎健脾,令脾腎得以運化,同時,捏脊經過后背膀胱經上一系列重要腧穴,對腎、脾、肺都有直接影響。因為上捏脊的根本目的是補陽氣,所以更適合虛寒證為主的積食、便秘、腹瀉、感冒等癥狀,對于素體陽虛的孩子而言,陽氣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會增強,胃口也會變好。而對于實熱證或陰虛內熱證就不適合經常上捏脊,否則會越捏內火越重,就很可能會出現便秘加重,口舌生瘡,盜汗加劇,晚上睡覺煩躁甚至發燒。 有個孩子還不到一歲,純母乳喂養,媽媽在孩子剛滿月的時候就聽信當地一個小兒推拿師說捏脊對孩子很有好處,可以增強抵抗力。于是從滿月開始就天天給孩子上捏脊,沒捏脊前孩子大便都是正常的,但經過幾個月的捏脊后,大便變得越來越干且臭,胃口也越來越差,于是這位媽媽請教那個小兒推拿師,推拿師說可能是捏的方法不對,簡單教她方法后讓她繼續捏(還是讓這位媽媽給孩子上捏脊),結果孩子便秘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來咨詢時已經發展到4~5天大便一次,有時還要開塞露才能解大便,孩子經常因為拉不出大便而大哭,而問到這位媽媽的日常飲食結構時并沒發現多大的問題,唯一的可能就是因長時間的上捏脊導致。
還有一個媽媽的孩子長期嚴重盜汗,便秘,經常扁桃體發炎上火,而且因為盜汗嚴重又經常感冒,咨詢時我不經意問到平時有沒經常給孩子上捏脊,結果她說堅持給孩子上捏脊差不多兩年了,幾乎天天捏,冬天也沒停過!媽媽非常不解地問書上不都說捏脊可以增強抵抗力嗎?可為什么我天天給孩子捏身體反而越來越差呢?這種因不適當長時間捏脊引發的副反應,我幾乎是每個月都能聽到看到。所以無論是多好的保健法,也是看個人體質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