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酒的歷史第 3 頁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備藥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藥酒的常規:"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藥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并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藥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藥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藥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熱浸法制藥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藥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于藥酒的配制。熱浸法確實成為后來的藥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于內服藥,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制出"麻沸散"。
四、唐宋時期的藥酒
唐宋時期,藥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藥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和補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臺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設的藥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于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于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藥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藥酒配方中,用藥味數較多的復方藥酒所占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藥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
唐宋時期,藥酒的制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圣濟總錄》中有多例藥酒采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