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中醫氣功 服務現代社會第 2 頁
中醫氣功學源遠流長
氣功古稱導引,作為中國古代醫學五大體系之一,歷來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中記載:“帝曰∶醫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不同,謂針、石(砭)、灸、毒藥、導引按蹺之不同。地勢有高下燥濕之勢也。”
《莊子·刻意篇》記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晉代李頤在《莊子集解》中進一步解釋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用現代的語言表述就是通過形體的針對性疏導,配合呼吸、意念調攝和手法調理等方法,達到舒筋通絡,外壯筋骨,內養臟腑的效果。此外,針、灸、砭、毒藥四法都是外援性治療法,唯獨導引為內援性。因此導引與針、灸、毒藥、砭法等配合,可起到里應外合之功效,歷來是中醫藥學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導引在春秋時期,亦做“道引”。《管子·中匡》記載:桓公曰:“請問為身。”管仲對曰:“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我國現存最早的導引文物資料——《行氣玉佩銘》成于戰國初期,距今約2400年。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湖北張家山出土的漢簡《引書》都是古代導引醫學的重要典籍,其中有大量關于導引技術的記載。而在《抱樸子內篇·遐覽卷十九》與《養性延命錄》中有關于《道引經》中的文字與名稱記載,可見在當時導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與豐富的技術方法。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中附有導引法二百七十八條,涵蓋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等。而為現代人所熟知的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等也都是傳統導引法中的經典,在千年的傳承中不斷為歷代學者所實證、推崇。
至明代,學者高濂也在其所著《遵生八箋》中將導引醫學與中國傳統養生學理念加以融合,使之成為一部內容廣博、平實易用的中醫藥養生學科普專著,1895年英國傳教士John Dudgeon將此書節譯,在國外廣為流傳。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