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的產生與發展第 2 頁
根據出土文物:舞蹈紋彩陶盆,是20世紀70年代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屬馬家窯文化中的馬家窯類型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經測定距今約五千年左右,現在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內。此彩陶盆高28.5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12厘米,繪有黑色舞蹈圖畫共三組,每組五人,手拉著手,面向一致,頭側各 有一斜道,似為發辮,動作擺向一致,每組外側的人,手臂畫為二道,可能反映空著的兩臂,而且舞蹈動作較大又頻繁。人體下的三道,接著地面的二豎道,表示兩腿,而下腹體側的一道,可能是裝飾的東西。舞蹈整個畫面,人物突出,神態逼真,據考證,此彩陶盆是現存反映古代氣功的最早實物。因此,更進一步證實中國古代氣功可能產生于古代“某些舞蹈”動作。
氣功發展于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氣功流傳到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發展很快,出現了多種練功的方法和理論,主要有道家、儒家、釋家、醫學、武術和俗家六大門派,對后來傳統氣功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道家氣功:道家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大學派,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在代表著作《道德經》中寫有:“虛其心,實其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等內容,除了反映老子的哲學觀點,也講述了練功的方法。莊子在《刻意篇》中專講古代氣功的內容,如“吹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所舉彭祖,相傳是殷商時人,享壽800歲(當時60天為1歲,800歲相當于現在130多歲),為長壽代表人物。道家氣功的特是:主張清靜無為,重視養生,運用“吐納”、“導引”、“守神”的方法進行練功。其代表功法是華山十二睡功,彭祖導引法,內丹術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